AI导读:

OpenAI引领AI领域进入新阶段,美国科技巨头市值增长显著。中国AI企业竞争力超预期,多模态AI和物理AI成为未来发展趋势。OpenAI原全球市场应用负责人Zack Kass分享了对AI发展的见解。

OpenAI的诞生标志着人工智能(AI)领域的觉醒。回顾2024年,美国“科技七巨头”市值飙升6万亿美元,其中AI成为主要驱动力。英伟达及“超大规模”企业(如微软、谷歌、Meta、亚马逊)对标普500指数总回报(25%)的贡献率高达41%。

在投资市场如火如荼的同时,硅谷生成式AI领域的竞争也愈发激烈,各大巨头在模型能力、爆款产品和算力投入上展开激烈较量。尽管学术界对AI的未来仍存争议,如GPT-5尚未面世,Anthropic Claude的发展也被认为受阻,但谷歌2.0的发布以及OpenAI的频繁更新,让市场对2025年的AI发展充满期待。

值得注意的是,原本不被看好的中国AI企业却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国内AI“六小龙”(智谱、Minimax、月之暗面、阶跃、百川、零一万物)在模型及toB/C应用端大放异彩,吸引了全球目光。

面对即将到来的2025年全球AI“军备竞赛”,从基础设施、平台到终端应用的发展将如何变化?物理AI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什么?中国AI企业又将如何与全球企业竞争?在二十五届大中华研讨会(GCC)期间,第一财经记者独家专访了OpenAI原全球市场应用负责人、人工智能与商业战略专家Zack Kass。

OpenAI经历管理层变动后步入新阶段

自2023年底至2024年,OpenAI经历了重大的人事变动。首席执行官奥特曼(Sam Altman)一度被驱逐,后又迅速回归。同时,众多董事会管理层成员离职,包括CTO和首席科学家等,目前仅剩两成的创始董事会成员。

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涌入竞争,OpenAI面临的挑战日益增多。在此背景下,OpenAI的战略调整显得尤为重要。

Kass指出,创业公司因其成长迅速、乐于冒险,往往面临更多不确定性。与追求秩序的大公司不同,创业公司在混乱中运作,以快速行动和打破常规为核心。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Kass认为,这样的经历往往能使公司变得更加强大。在此次事件中,OpenAI团队展现出了韧性,并在生成式AI领域重新达成共识。特别是奥特曼的回归,进一步提升了团队的凝聚力。

去年初,作为OpenAI的联合创始人,特斯拉CEO马斯克起诉了OpenAI和奥特曼,指控他们偏离了非营利使命并违反了合同。对此,奥特曼近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马斯克对OpenAI的法律诉讼让他感到“非常难过”。他还透露,OpenAI成立时,创始人并未意识到需要大量资金来开发产品,也未料到会推出商业产品。ChatGPT推出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公司董事会正在决定如何向营利性转变。

此外,OpenAI还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大模型的价格战愈演愈烈。降价的核心逻辑在于竞争客户和规模效应。随着大模型调用量的指数型增长,单位数据处理成本直线下滑,企业得以将技术红利以降价形式释放给所有用户。对此,Kass认为当前的竞争仍非常良性,尽管竞争激烈,但并非零和游戏,而是存在多个市场赢家。

AI技术将变得更好、更高效、更具性价比

进入2025年,AI的发展将继续加速。Kass认为,对于普通人来说,最应关注的AI趋势将是消费者应用程序变得更好、更高效、更具性价比。

Kass表示,未来消费者应用程序的AI技术将不断提升智能化水平,同时降低成本。在AI驱动的未来中,企业需要重新构建差异化和商业价值。

过去两年,业界更关注基础设施层和平台层。基础设施层以英伟达为代表,专注于提供GPU等计算硬件和算力资源;平台层则包括Meta、微软、谷歌等科技巨头,通过开发和开放AI平台(如OpenAI、GoogleAI)为应用层提供支持。

对于未来的SuperApp(超级应用)终极形态,瑞银证券中国软件行业分析师张维璇表示,就中国而言,搜索领域竞争激烈,答案取决于哪家公司能获取更多市场份额。

Kass指出,当前正处于增强应用程序的阶段,应用程序将变得越来越智能。然而,这种增强也面临限制,即手机上能安装的应用程序数量有限。即使应用程序变得非常智能,用户仍可能觉得频繁切换应用不是高效利用方式。因此,他认为,在未来可能出现的多模态(multi-agent)AI世界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操控手机上的不同软件,尤其是在通过不同的输入方式(如语音、图像、文字等)与手机应用程序交互时。

Kass认为,效率、多模态与AI Agent将是2025年AI的三大关键词。效率将推动AI技术的大众化,多模态将拓展AI的应用场景,而AI Agent则有望彻底改变软件行业的盈利模式。张维璇也表示,这三大关键词同样适用于国内企业。

就多模态而言,过去文字生成内容的创新较少,但随着国内互联网大厂推出多模态大模型,AI能够融合语音、视觉等多种输入形式,提升交互方式的灵活性。例如,语音变得更加拟人化,视觉推理能力也在提高,AI可以实时处理视频内容,带来更多创新机会。

从生成式AI迈向物理AI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正步入“物理AI”时代,即能够进行推理、规划和行动的人工智能。

在2025年CES演讲中,英伟达CEO黄仁勋介绍了最新的英伟达芯片,旨在整合将人工智能融入物理功能物体所需的所有系统,从而真正取代人类的体力劳动。

然而,从资本市场表现来看,市场似乎仍在观望。Kass表示,人类对机器故障的容忍度很低,这将是决定物理AI推进速度的关键因素。他解释说,尽管自动驾驶汽车能显著减少交通事故,但公众接受度仅为25%左右,反映出社会对AI技术的复杂态度。

此外,技术进步速度超过社会门槛也导致公众对技术产生不安和抗拒。人类对机器出错的容忍度远低于对人类本身,因此,研究这些问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类在AI革命中的接受与应用模式。

中国AI企业发展超预期

Kass表示,中国AI企业的发展实际上大大超出了预期。早在两年前,他就认为,在未来的AI竞赛中,中国不一定会落后,因为中国可以用更少的GPU构建模型。

Kass指出,AI的核心并不在于构建最佳模型,而在于模型的应用与采纳。研究和模型将逐渐商品化,真正的竞争优势在于如何有效地应用和普及AI技术。一个社会的繁荣程度并不取决于拥有最佳模型,而是取决于其如何高效地采用AI技术。

除了阿里、百度、腾讯、字节等巨头,中国的AI“小龙”也在不断崛起。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AI领域的“六小虎”(智谱、Minimax、kimi、阶跃、百川、零一万物)持续引领行业前沿,在技术创新与商业化路径上各有特色。

毋庸置疑,2025年是AI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广泛落地的关键年份。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AI将在效率提升、应用场景拓展以及多模态交互等方面不断突破,推动全球各行业的创新与变革。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