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广东凭借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和强劲科研实力,海洋经济蓬勃发展,2023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18.9%,连续29年位居全国第一。海洋新兴产业势头迅猛,科技自立自强战略激发创新活力,涉海高新技术企业快速成长,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李五强 何治民

海洋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已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成为驱动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广东省,凭借其丰富的海洋资源、强大的科研能力和前瞻性的战略规划,在海洋经济发展的浪潮中独占鳌头。

海洋经济持续展现强大引擎效应。据统计,2023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跃升至99097亿元,同比增长6.0%。广东在此方面尤为亮眼,其海洋生产总值高达18778.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3.8%,更占据了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8.9%,连续29年稳居全国榜首。

步入2024年,我国海洋新兴产业捷报频传。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在广州南沙正式建成入列;国内首批甲醇双燃料65000载重吨散货船由黄埔文冲成功承接;全球单体最大的抗台型风渔融合网箱平台——中广核“伏羲一号”在广东汕尾顺利建成并投入运营。这些成就标志着广东海洋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

在深挖潜力方面,广东同样成绩斐然。自2023年以来,广东已开工90个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总投资额超过200亿元,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的发展深度和广度均得到了显著提升,覆盖了全省14个沿海城市。同年,广东的海水产品产量达到478.2万吨,同比增长4.3%;海洋天然气产量为123.7亿立方米;海洋原油产量更是高达1998.1万吨,同比增长6.0%。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海洋局局长屈家树表示:“打造海上新广东是落实国家战略部署的必然要求,是立足国际发展形势的必然选择,也是拓展广东经济纵深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广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包括全面建设海洋强省的意见、海洋强省三年行动方案等,部署实施了海洋强省八大行动,加速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为海洋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李大海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完备的海陆要素和优越的交通条件,发展海洋经济的条件得天独厚。我们可以将海洋经济作为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依托湾区的支撑条件,进一步扩大海洋经济的发展优势。”

在海洋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支撑下,广东不断优化海洋科技资源配置,激发涉海企业的创新活力。例如,国内首个自主升降海洋牧场平台“湛农1号”成功下水;海上风电发电量同比增长29.5%;16.6兆瓦漂浮式风电机组“明阳天成号”成功运行,并成功抵御了超强台风“摩羯”的冲击。

在阳江三山岛,全球首个超大规模、海陆一体的超高压柔直工程成功实施。该工程将大规模海上风电电能汇集后,通过直流架空线直接输送至负荷中心,为陆上走廊节省了50%的空间。这一创新技术不仅为我国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开发提供了可复制、易推广、低成本的新模式,也为海洋电力产业的发展开辟了全新的道路。

广东持续推动高水平海洋科技自立自强,促进海洋生产技术实现革命性突破。聚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深海科技等前沿领域,深入实施海洋科技重大专项旗舰项目的研发计划,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突破关键技术的瓶颈。同时,强化深海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海洋领域领军企业牵头组建高能级的科创平台。

此外,广东还在海洋经济发展专项上加大了投入力度,支持海洋电子信息、天然气水合物等海洋六大产业的29个项目创新发展,并取得了一批突破性成果。2023年,广东在海洋渔业、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油气及矿产等领域的专利公开数超过了1.6万项,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注入了强劲动力。

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广东涉海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崛起。据统计,2023年,广东新认定涉海高新技术企业277家,新认定涉海专精特新企业140家。这些企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为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将为我国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