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塑料垃圾禁令重塑全球贸易版图
AI导读:
东南亚国家实施塑料垃圾进口禁令,有望重塑全球废塑料贸易格局,促使发达国家审视管理政策,对技术创新提出更高要求,但谈判达成全球塑料条约仍面临挑战。
东南亚国家正逐步实施塑料垃圾进口禁令,此举不仅有望重塑全球废塑料贸易版图,迫使发达国家重新评估其废物管理政策,还进一步凸显了技术创新在环保领域的重要性。
据中国商务部发布的信息,泰国自2025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的“商务部关于将塑料废物指定为禁止进口到泰国的货物通知”,标志着该国将不再接纳对环境及公众健康构成威胁的废塑料。该举措作为泰国塑料废物管理计划(2018-2030)的关键一环,旨在遏制发达国家向泰国转移垃圾的现象。
全球范围内,每年产生的塑料垃圾总量高达约4亿吨。自中国于2018年停止进口再生塑料废物以来,东南亚国家如印尼、泰国、越南及马来西亚成为了欧洲、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塑料废物的主要接收地。2022年,越南废塑料进口量超过200万吨,仅次于马来西亚,位居全球第二。
泰国海关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1年间,该国进口塑料废料总量超过110万吨,而2023年进口量已降至37.2万吨。同时,泰国政府已采取措施减少塑料袋的使用,自2020年至2022年间,塑料袋使用量减少了15万吨,并于2023年2月出台政策限制用于工业原材料的塑料垃圾进口。
然而,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在塑料废物处理方面仍面临挑战,如管理不善、焚烧污染及水域倾倒等问题。尽管泰国每年产生约200万吨塑料废物,但回收率仅为四分之一,政府已制定计划,目标在2027年实现塑料废物100%回收。
此外,泰国国内活动人士指出,现行法律未能有效解决塑料废物过境问题,泰国仍可能成为向邻国转运废物的中转站。印尼作为另一地区大国,亦计划在2025年停止进口废塑料,但同样面临处理技术落后的困境。2023年,印尼3820万吨废弃物中,38%未得到妥善管理,其中废塑料占比高达20%。
环保与医学专家警告称,若无法达成全球性的环保条约,塑料废物将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最新研究显示,接触微塑料可能增加中风等健康风险。然而,在2024年12月于韩国釜山举行的“全球塑料条约”第五次政府间谈判委员会会议上,各方未能就塑料污染问题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文书。石油生产国如沙特阿拉伯、伊朗和俄罗斯对石油减产的抵制,以及各利益代表团在资金需求、资金机制等方面的分歧,均导致谈判未能取得预期成果。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