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欧元区12月CPI同比上涨2.4%,分析师解读通胀数据背后含义,并探讨2025年通胀前景及影响因素,包括天然气价格、欧洲财政状况和美国关税政策等。

  欧元区12月CPI同比上涨2.4%,符合预期。

  当地时间1月7日,欧盟统计局发布最新数据,显示欧元区12月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4%,与市场预期一致,前值则为2.20%。这一数据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如何解读其背后的含义?欧元区2025年的通胀前景又将如何?为此,我们邀请了宏源期货研究所分析师王文虎进行深入分析。

  王文虎指出,欧元区12月份的CPI同比变化不大,但月度数据反弹明显。通胀反弹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能源价格上涨,特别是天然气价格的上升;二是劳动力市场供给紧张,导致工资上涨。尽管面临这些压力,但王文虎预计2025年欧元区通胀整体趋势仍是下降的。

  在影响欧元区通胀前景的三大因素中,王文虎特别强调了天然气价格的走势。他提到,目前市场普遍预测2025年天然气供需会相对紧张,欧洲天然气库存量较低,且俄罗斯天然气出口减少,这可能会对全球天然气供应的增长预期产生影响。此外,欧洲的财政状况和美国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也是值得关注的重要因素。

  与此同时,德国通胀也再次回升,连续第三个月高于欧洲央行2%的目标。据德国统计局当地时间1月6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德国2024年12月的CPI同比上涨2.6%,高于11月的2.2%。对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法国巴黎索邦大学博导赵永升表示,能源和食品价格的上涨是推动德国通胀加速的主要因素。

  赵永升指出,对于德国来说,上游和下游两端都依赖外部,能源自主性相对不足,虽然已在新能源领域转型,但发展并不及时。同时,德国经济结构属于出口导向型,因此受到的影响也会比较大。此外,他还提到德国经济在欧盟中占比高、体量大,对欧元区整体经济的影响也会比较大。展望2025年,赵永升认为德国经济可能会趋于平稳,但仍将面临较大挑战。

  在复杂的通胀环境下,欧洲央行如何在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之间取得平衡?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欧洲学会会长丁纯表示,欧洲央行本身的主要目标就是将通胀率维持在2%左右。他预计欧洲央行会较为谨慎、小幅地降息,以降低投资、生产和生活成本,但仍需考虑物价上涨的情况。

  总体来看,欧元区通胀形势仍然复杂多变,需要密切关注相关因素的变化以及政策调整的影响。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也应充分考虑市场风险和不确定性。(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节目嘉宾意见仅代表本人观点。)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