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驱动教育变革:双刃剑下的机遇与挑战
AI导读:
人工智能正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驱动力,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学生可便捷地进行资料检索与自主学习,享受丰富互动体验。然而,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如同一柄双刃剑,需关注其潜在风险。本文探讨人工智能如何驱动教育变革,并提出应对措施。
人工智能正逐步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驱动力,其强大的文本与图像生成功能不仅重塑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还促进了教育事业的深刻变革与发展。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学生不仅可以便捷地进行资料检索与自主学习,还能享受更为丰富的互动体验,而教师则能借此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
教育部办公厅已下发通知,明确要求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增设人工智能教育栏目,汇聚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此外,还将分批设立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及高科技企业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展厅等向中小学开放,开发适合中小学生的教育资源。
随着教育从工业时代迈入数字时代,人工智能支持下的教育生态正朝着情景化、个性化和数据驱动三个方向转变。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关键分支,通过深度学习和生成模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并根据学习进度和兴趣生成相应内容资源,使得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然而,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如同一柄双刃剑。虽然带来了巨大的教育技术红利,但成本高昂、技术要求难以满足等问题可能影响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此外,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使学生形成技术依赖,忽视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若缺乏技术伦理及学术道德,还可能影响学生自主写作能力的提升,导致学术作弊及诚信问题。
因此,如何最大程度上发挥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优势,避免其潜在风险,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法治层面的应对措施,实现全流程、全链条、全方位防治教育异质化风险。这包括细化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定制人工智能和训练数据以扩大数据库,避免偏见,并富有多样性;同时制定相关教育企业的指导方针,梳理教育领域生成式人工智能科技发展的相关规制,衔接数据保护法规、政策。
当前,人工智能正处于全球应用落地快速发展期,教育领域也难以避免其影响。人工智能技术应服务于教书育人,在辅助“授业”“解惑”的同时,坚持教师“传道”的主体地位。同时,需要加强监管和指导,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对技术的应用进行审批和监督,确保其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示范应用场景,为技术应用提供指导和支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教育变革创新注入强劲动能。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