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国企业出海热潮正盛,动因包括国内内卷式竞争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东盟经济异军突起,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重要目的地。但出海投资设厂需谨慎,面临政治风险、营商环境参差不齐等挑战。数字化成为新趋势。

“不出海,就出局”正成为中国企业寻求新发展的真实写照。在第82期北大国发院MBA讲坛上,专家们深入剖析了中国企业出海热潮的动因,指出国内“内卷式”竞争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是两大关键因素。

面对出海投资建厂的机遇,专家们提醒中国企业需警惕政策、文化、宗教等方面的风险,并强调事先调研的重要性。

第82期北大国发院MBA讲坛现场

“Made in China”标签在一些国家遭遇抵制,中国企业从卖全球转向全球设厂

艾丰工品供应链管理公司创始人陈宇翔在论坛上指出,一些国家抵制中国产品,推动去全球化,这成为中国企业出海投资设厂的一大动因。中国银河证券高级经济学家兰春玉也表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为解决本国“产业空心化”问题,推动制造业回流,并升级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限制,这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企业出海寻求新市场。

专家们预测,特朗普2.0时代推出的关税政策可能更加强硬。为降低关税成本,美国可能会渐进、分批加征关税。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开始调整出海模式,从产品出海或低附加值生产环节转移至海外,转向在海外投资设厂,以规避地缘政治带来的供应链断裂风险。

此外,品牌出海也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新模式。企业将品牌、产品或服务推向国际市场,建立品牌形象,实施本地化策略,提升国际影响力。

兰春玉还提到,全球科技革命驱动产业发展模式和策略变化,新科技和新技术的突破与应用导致全球贸易模式和产业布局重组,全球产业链重构加速企业出海。同时,为应对国内市场激烈竞争“内卷化”现象,寻求新的增长机会,出海也成为了许多企业的选项之一。

据业界统计,中企海外收入总额已接近10万亿元,占企业总营收比重持续上升。2023年,超过3500家A股上市公司开展了海外业务,占比超过66%,创下历史新高。

全球增长分化,东盟经济“异军突起”

公开数据显示,东盟五国(印尼、马来西亚 、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经济增长强劲,成为全球经济中的亮点。其经济增长、人口红利、消费潜力、地理位置、贸易合作、历史文化等优势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广阔前景。中上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22年在“一带一路”国家开展业务的中国上市公司中,有40.7%选择在东盟国家开展业务。

中国对东盟十国的直接投资也在不断增加。2022年,中国对东盟十国直接投资存量达1546.6亿美元,同比增长10%。2023年,中国对东盟四国(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投资达到170亿美元,较2022年增长13.3%。

企业出海投资设厂需谨慎,实地考察是关键

以某知名电动车企为例,该企业已成功从“产品出海”转向“全产业链出海”模式,在东南亚投资设立生产基地,扩展产能布局,提高本地供应链的响应速度,并与当地企业集团合作,加强本土市场的认可度和接受度。然而,兰春玉指出,出海投资设厂并非一帆风顺,企业还面临政治风险、营商环境参差不齐、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不足、企业融资难等挑战。

因此,她建议企业需更多了解东盟投资机遇,赴海外参加相关活动、出海实地考察。同时,商务部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学会副会长邵宏华也表示,数字化已成为企业出海的新趋势,企业应走融合创新、优势叠加的道路。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