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5年AI应用将呈现三大趋势:AI打造个性化教育,AI与工业场景结合推动生产力飞跃,“AI+医疗”逐步渗透。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的AI专家对此进行了前瞻性解析。

2024年,人工智能技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特别是生成式AI在文本、图像、视频生成等领域实现了爆发式增长。在制造业,智能机器人和自动化生产线的引入带来了高效运作;而在服务业,AI的应用则让个性化服务成为可能,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体验和满意度。

展望2025年,AI技术将在哪些领域继续焕发光彩?为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的5位AI领域专家,对AI应用的未来趋势进行了深入解析。

趋势一:AI引领个性化教育新时代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喻纯指出,AI与教育个性化的结合是极具潜力的方向。他认为,教育个性化需求巨大,每个孩子都需要个性化的指导来激发潜能。而AI的出现,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新的可能性。AI不仅能精准传递知识,还能感知和理解学生的情绪变化,从而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

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郑骁庆也持相同观点,他认为教育行业将最先受益于AI智能服务,特别是开展个性化教育。AI作为专属教练,利用互动优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及时提供帮助,同时也有助于弥补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喻纯总结道:“AI能够以更低的成本为每个人打造一个有助于成长的环境,让每个人在自己最感兴趣、最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

趋势二:AI与工业场景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与新时代工业场景的结合,正推动生产力实现飞跃。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崔鹏指出,制造业的场景是中国发展人工智能的主战场。AI技术应更多地与工业场景结合,以提升生产力。

崔鹏进一步解释,人类在处理小规模、低维度数据方面较为擅长,但面对大规模、高维度数据时则力不从心。而现代工业生产所产生的海量高维度数据,超出了人类的理解与调度能力,这正是AI介入的关键所在。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升波也强调了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重要性。他列举了高智能化自主移动机器人和通用机器人在汽车装配场景下的应用实例。

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郑骁庆则强调了人机协作的重要性。他认为,未来的制造业将是智能化与个性化的结合,AI将在辅助决策、生产调度、库存管理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趋势三:“AI+医疗”逐步深入

在中国,医疗领域已成为探索AI应用的重要场所。AI技术已初步应用于一些医院的分诊导诊、预先问诊、病历生成等场景。

据医疗信息云平台Athenahealth的调查显示,在美国,超过90%的医生表示定期感到倦怠,其中83%的受访医生认为AI或能有所帮助,通过简化行政任务、提高诊断准确性并识别患者数据等。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及指出,相比自动化、智能设备等场景,AI在医疗场景的应用更为复杂。医疗本质上是人对人的服务,涉及大量经验,依赖专家的直觉。因此,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难度较大,但会逐步渗透到一些典型场景中。

吴及表示,AI可以帮助优化分诊和转诊体系,确保患者得到最合适的医疗服务。同时,AI还能缩小不同地区间的医疗水平差距,促进“知识下沉”,提高整体诊疗水平。此外,AI还可以为医务人员“减负”,提高医疗机构的运行效率。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