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期外资在中国楼市的投资动向备受关注,但‘抄底’说法并不准确。前三季度外资投资中国楼市的金额并未大幅增加,投资规模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投资领域集中于仓储、物流、产业园等,四季度有望迎来地产大宗交易相对活跃的时期。

近期,外资在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动向引发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关于外资“抄底”中国楼市的讨论。有观点认为,外资正加速进入中国市场,有望激活市场活力。

然而,戴德梁行华东区资本市场部主管卢强指出,尽管部分外资今年加大了对中国楼市的投资力度,但“抄底”的说法并不准确。根据监测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外资投资中国楼市的金额并未大幅增加,投资规模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仲量联行华东区投资及资本市场负责人孙翎也表示,从大宗交易角度看,今年前三季度的交易规模较往年有所下降,外资参与大宗交易的规模也有所回落。据仲量联行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房地产大宗市场交易规模约为947亿元,远低于2021年和2020年的全年数据。

多位业内专家指出,今年外资对中国房地产的投资节奏和速度总体放缓,出价更加保守,对资产类别的选择也更加谨慎。尽管商业、办公项目一直备受青睐,但外资对此类资产的投资积极性有所下降,而对长租公寓、物流园、生命科学园、数据中心的投资意向大增。

孙翎还提到,去年下半年部分房企出现流动性危机后,境外资本看到了潜在机会,并为此募集了不少资金。一些海外资本成立了相关主题的基金,在中国寻找合适的投资机会。然而,今年前三季度并未出现外资大规模“抄底”的情况。

从公开交易信息来看,黑石、易商红木、博枫资产、凯德等外资今年投资的领域主要集中于仓储、物流、产业园等。例如,黑石集团旗下龙地宣布即将完成对粤港澳大湾区约28万平方米现代仓储的收购;易商红木则联手机构投资者收购了上海、杭州等地的物流及工业资产。

卢强表示,受疫情反复、资产价格变动等因素影响,外资今年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投资策略做出了调整。新加坡资金及部分欧洲基金在中国积极寻找投资机会,而美洲地区基金的投资则较为谨慎。

分析人士认为,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善和地产利好政策的出台,四季度有望迎来地产大宗交易相对活跃的时期。预计以一线城市为代表的全国大宗物业交易在四季度或迎来翘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