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UCN宣布白鲟灭绝,长江鲟野外灭绝,全球鲟鱼面临灭绝威胁
AI导读:
7月21日晚,IUCN发布全球物种红色目录更新报告,宣布白鲟灭绝,长江鲟野外灭绝,全球鲟鱼面临灭绝威胁。这一消息引发了全球环保界的高度关注,警示人们需要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
7月21日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全球物种红色目录更新报告,震撼宣布白鲟灭绝,长江鲟野外灭绝。这一消息引发了全球环保界的高度关注。
1993年葛洲坝下发现的白鲟照片,成为了留存于世最清晰的白鲟影像。这张照片由危起伟提供。
据IUCN官网最新报告,全球现存的26种鲟鱼均面临灭绝威胁。名录显示,长江特有物种白鲟(Psephurus gladius)已经灭绝,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野外灭绝,裸腹鲟同样灭绝。此外,红色名录还提升了其他7种鲟鱼的保护等级。
IUCN全球鲟鱼再评估结果显示,约2/3的鲟鱼种群处于极度濒危状态。河流和淡水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和自然至关重要,然而,全球淡水生物多样性却在持续丧失,河流生态不断退化。IUCN鲟鱼专家组主席艾纳·路维表示,这一结果是令人震惊和悲伤的,但也在意料之中。评估表明,鲟鱼仍然无法摘掉“世界上最受威胁的类群”这一头衔。
报告同时指出,在全球范围内,鲟鱼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野生鱼子酱和鱼肉的非法贸易带来的非法捕捞、水坝阻断迁移路线、不可持续的沙石开采破坏产卵场以及栖息地丧失。此次被提级的三种亚洲鲟鱼包括白鲟、长江鲟和西伯利亚鲟自然种群,其中前两种是长江流域的代表性水生物种。
白鲟作为全球最大的淡水鱼之一,起源于约2亿年前,是中国的特有种和长江的旗舰物种。四川渔民谚语称“千斤腊子(中华鲟) 万斤象(白鲟)”,其长度可达7米。1989年,白鲟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996年被IUCN列为“极危级”,2009年再次评估时被确定为“极危(可能灭绝)”。此外,白鲟还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 II 的保护物种,以及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之一。最后一尾白鲟活体记录是在2003年1月,在长江上游四川宜宾江段被误捕,经成功救护后放流。
IUCN鲟鱼专家组中国唯一成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所研究员、武汉长江中华鲟保护中心发起人危起伟表示,白鲟的灭绝是不应该发生的事情。白鲟和白鱀豚虽然生态习性不同,但灭绝的命运却相似,这并不是偶然事件,而是深刻教训。长江鲟因未能发现增殖放流种群的幼鱼而被评估为野外灭绝。危起伟指出,长江鲟持续20年没有自然繁殖,说明长江生态环境还未恢复。
WWF北京代表处副总干事(项目)周非表示,白鲟的灭绝以及长江鲟的野外灭绝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这次红色名录更新结果提醒我们需要通过抢救性保护来扭转淡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也更需要规划和实施系统性保护措施解决长期威胁。仅靠人工措施和单个部门投入远远不够,需要更多机构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与支持,帮助长江鲟早日‘降级’,更好地守护江海洄游的中华鲟,共创江海生态系统的美好未来。
近年来,中国已经加大了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力度,陆续发布了《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2015- 2030)》《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2016-2025)》与《长江鲟(达氏鲟)拯救行动计划(2018—2035)》。危起伟表示,长江鲟和中华鲟的人工群体已经有了,但自然种群的恢复任重道远。所幸‘长江大保护’已成中国共识,‘十年禁渔’、《长江保护法》等利好政策已陆续开始实施。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