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文章探讨了全球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包括生产和供给能力脆弱、需求不断上涨等,同时介绍了各国在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方面采取的有效措施,并强调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粮食安全,需同步推进增产与减损”。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详细规划了粮食从机收到加工各环节的节约减损及反食品浪费措施,旨在深入贯彻全面节约战略,并有力推动粮食安全保障法与反食品浪费法的执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安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人均粮食占有量达500公斤,远超国际公认标准的400公斤。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更是突破了1.4万亿斤大关,为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面对耕地资源和水资源分别占全球8.62%和5.19%的严峻现实,而需养活的人口却占全球的19.14%,我国的粮食供求关系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

从全球视角来看,粮食安全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课题。一方面,全球粮食生产和供给能力脆弱。联合国《2024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仍有8.9%至9.4%的人口饱受饥饿之苦,23.3亿人面临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9亿人更是深陷严重粮食不安全之中。耕地和水等农业资源的匮乏、粮食生产技术的落后、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战争和地区冲突的加剧以及疫病流行和经济危机等多重不利因素,使得全球粮食生产和供给能力遭受频繁冲击。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经济的蓬勃发展,粮食需求不断攀升。过去50年间,全球人口平均每12年就增加10亿,至2023年已突破80亿大关。若以我国当前的人均粮食占有量为基准计算,全球粮食需求量将达到39.88亿吨,与当前全球实际粮食产量相比,存在9.28亿吨的缺口。特别是在非洲、中东和南亚等地区,人均粮食占有量更低。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2013年至2022年间,全球人均粮食占有量始终徘徊在385公斤左右,远低于国际公认的粮食安全标准。

粮食安全关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减少粮食损耗则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一环。全球有近1/3的人口无法获得充足的食物与营养,而同时又有近1/3的粮食在生产、储存、运输、加工、销售和消费等环节被损失或浪费。这无疑加大了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到2030年零售和消费端全球人均食物浪费量减少一半”的难度。

为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各国纷纷采取有效措施。在包装环节,推广使用经济适用的储粮袋,如美国普渡大学在非洲推广的复合密封储粮袋;在流通环节,研制标准化运输装具,实行全链条“四散化”运输,如日本研发的稻谷专用运输装具;在储存环节,采用先进储粮技术,如澳大利亚的标准化金属仓库和充氮储粮技术;在加工环节,倡导适度加工理念,一些发达国家的大米糙米加工白米的出米率高达92%,远高于我国。此外,为解决粮食浪费问题,一些国家还建立了“食品银行”。

粮食安全作为全球性的重大课题,需要全球各国的共同努力。2021年,我国成功举办国际粮食减损大会,来自50多个国家及国际组织、企业、非政府组织的代表围绕减损主题展开深入交流,取得了丰硕成果。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发挥国际粮食减损研发交流平台的作用,推动实现联合国2030年餐饮浪费减半的目标。

(作者武拉平系中国农业大学领军教授、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来源:经济日报)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图片链接保持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