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药企转型阵痛期:中国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AI导读:
本文探讨了跨国药企在全球医药市场竞争中的转型阵痛期,通过裁员、缩减管线和寻求新的业绩增长点等方式进行调整。中国市场作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对跨国药企的战略调整产生深远影响,本土创新药企亦受影响,行业生态正在重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韩利明上海报道
在全球医药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跨国药企(MNC)正经历转型的阵痛期,通过裁员、缩减管线和停止临床项目来精简多元业务投入,同时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寻求新的业绩增长点,通过商务拓展(BD)项目来实现这一目标。
凯乘资本创始人邹国文博士指出,疫情后的全球医药产业进入回调和振荡期,医保支付能力受到挑战,跨国药企的高毛利时代已结束。为控制成本,跨国药企不得不裁员和战略重整,主动退出竞争激烈且投入产出比不高的管线和领域,将研发重点转向投资回报率更高、市场认可度更高的产品管线上。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医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与跨国药企的联系愈发紧密。跨国药企的战略调整持续影响中国市场,本土创新药企亦受影响,行业生态正在重塑,机遇与挑战并存。交银国际分析指出,专利悬崖风险下,跨国药企加速对外合作,借助中国创新药企的资源和能力,加速产品全球开发,实现双赢。
近年来,全球医疗健康产业融资遇冷,融资总金额萎缩。2024年上半年,全球医疗健康投融资呈现阶段性下行趋势,交易数量同比下降超2成,但平均交易金额上涨近3成。裁员成为跨国药企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多家生物技术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裁员,裁员人数上万。同时,跨国药企也在进行组织架构调整,波及中国区域,如强生中国、默沙东等在中国市场计划裁员。
邹国文博士认为,产品力是跨国药企在中国市场中的关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跨国药企产品必须要有绝对的优势,否则在与中国企业进行同质化竞争时,将不具有任何优势。因此,跨国制药企业需要在保持创新和应对市场变化之间找到平衡点。
面对专利悬崖的风险,跨国药企全副武装应对。创新研发作为医药行业发展的长期原动力,新品种的销售增长是解决现有品种专利悬崖风险的最有效途径。然而,全球研发支出TOP20的跨国药企的研发效率近年来持续下降,研发回报率较低。在此背景下,合作研发或引入管线,甚至是并购资产,成为不少跨国药企的选择。
例如,艾伯维今年共达成多项合作,总金额超50亿美元,主要围绕自免疗法的未来进行布局。同时,艾伯维也通过收购等方式布局神经科学领域,神经科学产品已成为拉动公司业绩增长的第二支柱。阿斯利康也通过自研和外延扩张,重心转向ADC、细胞治疗等下一代新药开发路径。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机遇人尽皆知。随着中国创新药企研发能力不断提升,跨国药企仍持续在中国寻找合作标的。例如,默沙东今年内已与多家本土药企达成合作,引进创新药物和技术。彭博行业研究全球产业研究负责人表示,中国生物科技和制药公司更容易以更低的成本获取早期的人体数据,这些数据对于药物研发和疗效观察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多家本土创新药企被跨国药企整体收购,如诺华收购信瑞诺医药、Genmab收购普方生物等。邹国文博士表示,当下国内药企融资艰难,跨国药企的合作对于国内药企是不可多得的机会,也让行业看到了投资退出的一种方式。同时,跨国药企作为买方在市场中更为强势,可以多看多选,等待市场底部的到来。
在面对国内医药市场如今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下,跨国药企在华市场销售端的激进程度将会受到一定影响,重点将会放在政府端(准入)和支付端(医保)。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出现了大量的优质创新药企资产却无人投资,反而是跨国药企借机扫货的大好时机,在资本战略端会更加的积极和活跃。交银国际研报指出,中国创新药企的潜在机会仍有待被发掘,预计这一趋势将在2025年持续。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