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再任或引发美国新通胀压力
AI导读:
特朗普即将开启第二个任期,其关税政策或给美国带来新通胀压力,民众消费能力受损,制造业和供应链深受其害,企业涨价转嫁成本,消费者将为此买单。
记者刘婷
2025年1月20日,美国候任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将开启第二个任期,其标志性政策之一便是加征关税。分析人士警示,此举或将为美国带来新的通胀压力,严重削弱民众消费能力,并对制造业及供应链造成深远影响。
史丹利百得公司首席财务官帕特里克·哈利南(Patrick Hallinan)上月向投资者透露,公司正增加库存,关税是主要原因之一。在特朗普首个任期内,公司定价策略保守,未来四年将吸取教训,采取更主动的定价策略,即涨价。
特朗普竞选期间曾扬言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60%关税,对其他国家进口商品加征10-20%关税。11月25日,他宣布上任首日将签署行政令,对墨西哥和加拿大所有产品征收25%关税,对中国商品额外征收10%关税。这是他赢得选举后首次详细阐述关税政策。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关税提升将迫使企业将额外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导致食品、服饰、汽车等商品价格飙升,违背让美国家庭摆脱通胀困扰的承诺。
美国零售联合会研究显示,拟议关税将波及服装、玩具、家具、电器、鞋类和旅游用品等多个消费品类。若特朗普的新关税提议实施,美国民众年消费损失将高达780亿美元。
惠誉评级首席经济学家布莱恩·库尔顿(Brian Coulton)表示,即便最终关税税率低于特朗普宣称的水平,美国进口关税仍可能在2025年大幅上升。若特朗普关税计划全面落地,将使美国有效关税税率达到21%,创20世纪30年代以来新高,若完全转嫁给消费者,将推高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3个百分点。惠誉已将2025年底美国通胀预测上调0.4个百分点至2.8%。
凯投宏观预测,若特朗普在明年年中前通过行政措施引入关税和移民限制,预计未来12个月通胀率将暂时反弹至3%左右。
关税还将对美国制造业造成严重干扰。特朗普2018年对进口钢铁征收高达25%的关税,重创钢铁行业企业(如福特、通用和卡特彼勒)。2021年,拜登政府与欧盟达成协议,取消了特朗普3年前对钢铝加征的部分关税。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IIE)分析显示,若新政府实施特朗普承诺的关税上调,机械、电子和电气机械行业将面临最大进口税负担。这些行业在美国总进口中占比较大,且相当一部分产品来自中国,成本增加将严重损害美国供应链和制造商。
特朗普长期秉持贸易保护主义立场,自诩“关税侠”(Tariff Man),视关税为最美词汇。2017年上任后,他基于《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款对中国发起调查,并在2018-2019年间公布四轮301关税清单。特朗普还将“关税大棒”挥向传统盟友,如2018年3月以国家安全为由,对欧洲进口钢铁和铝产品分别征收25%和10%关税。
分析人士指出,特朗普加征关税旨在改善贸易失衡和推动制造业回流。然而,特朗普关税1.0版并未达到预期目标。虽然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有所缩小,但整体贸易逆差却大幅扩大。同时,制造业回流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关税政策的负面影响抵消了积极影响,导致制造业就业岗位净减少。
特朗普关税也是一种谈判筹码。他威胁对欧盟、墨西哥和加拿大加征关税,要求他们帮助美国解决毒品和移民等问题。然而,对于加拿大、墨西哥这些国家而言,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可能更多是作为一种谈判施压手段。
美国消费者将为此买单。赫歇尔·威尔逊(Herschel Wilson)是华盛顿州塔科马市一家陶绘店老板,自特朗普被提名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后,他便开始囤积生活必需品。他担心特朗普兑现关税威胁后,生活成本将大幅上升。
PIIE表示,虽然对特朗普政府将如何实施新关税仍知之甚少,但可以确定的是,新关税将让美国付出高昂代价。关税完全转嫁给美国进口商和消费者,给美国家庭支出造成额外负担,对低收入家庭而言负担更加沉重。
美国保守派智库“税务基金会”研究发现,特朗普关税1.0相当于向全体美国人民征收了近800亿美元的税收,是几十年来最大规模增税措施之一。在疫情导致的供应短缺、财政刺激等因素作用下,美国CPI同比在2022年6月冲上9.1%的峰值,创40多年来新高。特朗普若实施全面关税和驱逐数百万移民计划,或将重新点燃通胀压力。
特朗普新关税将再次推高通胀,且可能从与美国人日常生活更紧密的产品开始,美国消费者的切身体验将更加糟糕。日本的亚洲经济研究所表示,若美国对墨西哥和加拿大所有产品征收25%关税,对中国商品额外征收10%关税,将导致美国2027年GDP下降1.1%。荷兰国际集团经济学家估计,特朗普全面关税计划可能让每位美国消费者每年损失达2400美元。鉴于消费者支出在美国GDP中占比高达70%,消费者成本和通胀的潜在增长将对美国经济产生广泛负面影响。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