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车企蓄势待发,2026年或成新品爆发年
AI导读:
合资车企在新能源、智能化领域蓄势待发,计划2026年前后推出一系列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加速智能驾驶迭代,力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随着汽车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合资车企正酝酿着一场战略反击。
最新动态显示,北京现代于12月11日宣布获得10.95亿美元的增资,计划自2026年起,陆续推出5款全新车型。此前,上汽集团与大众汽车已于今年6月签署新能源技术合作协议,预计从2026年开始,合作开发的插电混动车型和纯电车型将陆续投放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大众安徽等合资车企也将2026年视为推出重磅产品的关键时期。据大众安徽透露,他们计划到2026年推出包括SUV和轿车在内的5款新车型。
业内观察家指出,合资车企正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积蓄力量,计划在2026年前后推出一系列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沃达福数字汽车国际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翔表示,车企产品规划都有较长的开发周期,合资车企新车开发周期一般要三年以上,现在根据中国市场情况进行调整,提前公布2026年产品上市规划,是为了确保包括新车开发在内的流程有足够的时间。
加大纯电产品投入
在新能源渗透率持续上升和自主品牌崛起的背景下,合资品牌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备受瞩目。
乘联会数据显示,11月份自主品牌零售销量达到154万辆,同比增长34%,环比增长4%。相比之下,主流合资品牌零售销量为60万辆,同比下降9%,环比增长6%。其中,德系、日系和美系品牌的零售份额均有所下降。
业内认为,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不断提高,曾经在燃油车领域占据优势的合资品牌,在新能源产品方面的竞争力显得不足。张翔指出,合资车企要打破僵局,需要尽快推出新能源车型,并用新技术加持。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要提高市场竞争力并胜出,除上述措施外,别无他法。
大众安徽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市场是大众集团在全球的战略高地,他们将在中国广泛开展全方位合作,不断推进创新,为中国市场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公开信息显示,大众汽车集团已于2020年12月增持江淮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股份至75%,并接管企业管理权,合资企业正式更名为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今年7月17日,大众安徽的首款车型ID.与众正式上市,建议零售价为20.99万元至24.99万元,目前限时优惠价起售价为16.99万元。
除了大众安徽外,上汽大众、北京现代等合资车企也计划在2026年前后密集发布新产品。据粗略统计,新车数量将达到数十款。上汽大众与大众汽车合作开发的多款插电混动车型和纯电车型将从2026年起陆续推向市场。而北京现代则从2025年开始依托与北汽合作开发的平台推出首款纯电车型,从2026年起陆续开发5款新车型,涵盖纯电、增程等动力形式。
此外,东风本田根据战略规划,计划在2030年前推出10款以上电动化产品矩阵。上汽通用则表示,明年将推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全新产品和创新技术,覆盖纯电、插混、增程等主流类型,全面吹响合资车企的反攻号角。
加速智能驾驶迭代
在推动新品密集上市的同时,合资车企也在寻求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重返市场中心。
在消费者高度关注的智能化方面,合资车企正采取多项措施进一步提升智能化水平。大众安徽相关负责人介绍,大众汽车在合肥成立了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这是大众集团在全球新能源领域的一个新中心,拥有独立的研发权限,可以将整车研发周期缩短30%,更好地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和中国速度。
在智能座舱方面,大众安徽通过与国内企业合作,首款产品ID.与众能为中国消费者提供独特的智能化体验。ID.与众基于日常用车场景需求,为中国用户量身打造了AI智能伙伴,并与科大讯飞合作开发了新一代认知智能大语言模型,赋予AI伙伴跨领域知识和自然语言理解能力,带来全新的人机交互体验。
在智能驾驶方面,ID.与众全系标配IQ.Drive全旅程智驾系统,采用成熟的跨视觉融合算法及感知系统,覆盖日常出行全场景。该系统包括全场景的主动安全功能,可以应对用户日常出行中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用户通过方向盘的按钮,就可以在静止状态下一键开启或关闭Travel Assist 3.0全旅程驾驶辅助系统。
除了大众安徽外,上汽大众品牌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他们一直在关注智能驾驶的发展。根据国家相关法规要求,目前国内智能驾驶水平大多都在L2级别,他们也在加速迭代,预计明年会有一些新的突破。
近期以来,不少合资车企还频频打出“质量牌”“安全牌”,力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大众安徽相关负责人介绍,ID.与众进行了350万公里的耐久测试,相当于绕地球88圈。在碰撞测试方面,进行了57类安全类试验,含179次实车碰撞测试,其中22类远超国标。
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中国CEO孟侠强调,大众汽车在中国已经根植四十年,面对当前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他们会积极应对。2026年将是非常重要的一年,他们将在这一年强势发力,进一步巩固自身的市场地位。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