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芯片大厂加大与中国晶圆厂合作力度
AI导读:
欧洲芯片大厂正积极加大与中国晶圆厂的合作,旨在满足中国市场需求,减少物流成本,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并充分利用中国在成熟制程领域的技术实力和产能优势。未来中欧半导体合作前景广阔。
欧洲芯片大厂正积极加大与中国晶圆厂的合作力度。12月中旬,英飞凌科技公司CEO Jochen Hanebeck表示,英飞凌有意在中国晶圆厂生产芯片,以满足中国客户对本地化生产的迫切需求。此前,恩智浦执行副总裁Andy Micallef也透露,该公司正在寻求扩大在中国的供应链。而意法半导体更是在11月宣布与华虹宏力半导体制造公司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联合推进40nm微控制器单元的代工业务。
这些合作背后,是企业对成本与市场的深入考量。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和电信市场之一,对半导体产品的需求极为旺盛。欧洲芯片大厂选择在中国代工,旨在更加便捷地满足中国本土市场的需求,减少物流成本,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并充分利用中国在成熟制程领域的技术实力和产能优势。
英飞凌作为全球汽车MCU和功率半导体的领导者,虽然在中国尚未拥有晶圆制造厂,但已在中国设有多个封测厂,且中国已成为其汽车业务收入的重要来源。恩智浦同样在中国设有封装测试工厂,并试图找到一种方式,为那些需要在中国境内生产能力的客户提供服务。而意法半导体则已与中国晶圆厂等相关合作率先落地,双方首批产品最早将于2025年底推出。
欧洲芯片大厂选择中国晶圆厂代工的原因,除了市场规模与需求外,还包括成本效益和技术实力与产能。中国晶圆厂在成本控制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这得益于中国完善的产业链和较低的生产成本。同时,中国在半导体制造工艺方面也已取得了显著进步,特别是在成熟制程领域。
未来,中欧在半导体领域的合作前景广阔。欧洲企业如ASML、英飞凌、恩智浦、意法半导体等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占比很高,基于中欧半导体有坚实的市场基础,未来一定会促成更多合作。此外,中国半导体设备零部件厂商也有望获得更多欧洲企业的认可,共同推动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发展。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内容有删减,旨在保持与原文字数相近并保持内容完整性。)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