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量持续增长,新能源汽车成为助推器。中国汽车产业向‘中国智造’转型,出口产品结构向高端跃升,全球汽车巨头纷纷与中国车企合作。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2024年11月中国汽车出口量达到55万辆,同比增速5%,1至11月累计出口量更是高达584万辆,出口增速达23%。这一数据不仅彰显了中国汽车出口的持续亮眼表现,更反映了中国汽车产业向“中国智造”转型的显著成果。

近年来,中国汽车出口产品结构已从中低端向高端跃升,整车出口价格大幅提升。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数据显示,2019至2023年间,我国汽车出口均价从0.5万美元跃升至2.4万美元,实现了380%的惊人增长。

与此同时,全球汽车巨头纷纷与中国车企合作,如大众与小鹏、Stellantis与零跑等,中国车企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实力得到了全球市场的广泛认可,“反向输出”成为新潮流。新能源汽车的兴起更是助力中国汽车出口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自2021年起,中国汽车出口量开始爆发式增长,2023年更是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汽车出口量达491万辆,同比增长57.9%,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今年1至1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出口已达186万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分析指出,凭借完整、高效且具有成本优势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国制造的新能源车不仅在发达国家市场站稳脚跟,更在新兴市场抢跑,西欧、南欧、东南亚和拉美市场各有亮点,形成了高质量发展的多元化市场结构。其中,比利时、英国等欧洲国家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进军欧盟市场的重要桥头堡。

从车企销量来看,1至11月,奇瑞整车出口量位居第一,达104.6万辆;上汽、长安分列第二和第三。比亚迪、长安、北汽等车企增速较快,同比均超过50%。崔东树建议,中国汽车品牌应利用好新能源产业链积累起来的先发优势,推出更多更具性价比和本地化特色的产品,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份额。

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汽车行业中心负责人郑赟认为,中国车企已具备本轮汽车产业全球化突围的核心要素,但离金字塔尖尚有距离。他强调,在全球化经营过程中,车企应体系先行,巩固强化产品与营销能力,通过全球研产供布局,着眼于长期的全球一流品牌塑造。

罗兰贝格发布的《中国汽车全球化发展报告2024》指出,当前中国汽车产业的全球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品牌价值重塑、全球研发升级、本地产供深入、体系建设提速四个方面。中国车企开始重视品牌体系建设,全球研发模式也在逐步升级,从“中国定义、中国开发”向“全球定义、中国开发”迈进,并逐步实现“全球策划、全球本土研发”。

在深入本地产供方面,中国车企规划投资力度正逐渐加大,从KD工厂到全工艺工厂,中国主机厂已在全球四大洲建设超百座工厂。以比亚迪为例,其采取先商用车再乘用车的出海战略,并逐步引入本土化供应体系,在泰国建立整车生产基地、在乌兹别克斯坦建立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中心等。

中汽中心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吴松泉表示,全产业链出海是实现长期主义的关键。他强调,打造本土化制造中心、研发基地、合资建厂也是解决关税等贸易壁垒、满足当地用户个性化需求以及实现本土化供应的重要方式。

随着全球化业务的不断深化,中国车企正逐步向海外事业或区域高度全能的组织模式转型,加强协同与区域行动力。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郑赟指出,车企在构建管理体系时需从五个维度进行考量,确保管理体系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以更好地应对海外业务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