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日,我国主要外贸省份公布了2024年前11个月进出口数据,广东、四川等五省份进出口增速跑赢全国。同时,出口产品结构出现热点轮换,企业需保持外需敏感性,提升产品竞争力。总体来看,我国外贸领域保持稳定增长。

近日,我国主要外贸省份纷纷公布了2024年前11个月的进出口数据,揭示了外贸领域的最新动态。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除北京外,我国外贸10强省份中,广东、四川、江苏、浙江、安徽五省份进出口增速跑赢全国,分别实现了10%、8.7%、6.9%、6.9%、6.6%的增长。广东继续稳居外贸第一大省的位置,前11个月进出口总值达到8.27万亿元人民币,江苏、浙江、上海、山东紧随其后,进出口规模分别为5.09万亿元、4.81万亿元、3.88万亿元、3.05万亿元。

在出口方面,安徽和浙江表现突出,出口增速分别达到9.2%和9%,其中浙江出口规模位居全国第二。进口方面,四川和广东分别以21.8%和12.6%的增速位列前二,而上海、山东、福建则出现负增长。多位受访专家认为,这些外贸大省的良好表现与其强大的制造业实体产业密不可分。

同时,出口产品结构也呈现出热点轮换的趋势。传统“新三样”(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等)逐渐进入稳定期,增速放缓,而集装箱、船舶等海运产品则成为新的出口热点。面对未来外贸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需要保持对外需的敏感性,提升产品竞争力,谨慎进行海外投资,确保互利共赢和稳定安全。

今年,广东外贸规模保持稳定,但11月增速有所放缓。尽管如此,广东前11个月的外贸进出口总值仍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20.8%,显示出其强大的外贸实力。江苏和浙江的外贸规模也创下了历史同期新高,分别实现了6.9%和6.9%的增长。

四川和安徽同样表现出色,前11个月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分别同比增长8.7%和6.6%。其中,四川的进口增速更是高达21.8%,受到“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带动作用。安徽出口的主要产品中,汽车、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家用电器和集成电路等实现了两位数增长。

相比之下,上海前11个月的外贸表现略显失速,进出口、出口、进口同比增速分别仅为0.3%、3.4%和-1.8%。商务部研究院专家指出,上海产业结构重心转向服务业,虽然研发能力强,但生产加工更多集中在周边地区,导致进口增速下降。

此外,一些外贸企业担心美国加征关税而提前“抢出口”,这也为外贸出口带来了一定的增长。然而,专家建议,企业应更加主动和长期地探索新市场、建立新生产中心,并积极推进贸易转型与升级。

从出口产品来看,电动汽车等“新三样”产品的出口增速趋于稳定,而集装箱和船舶等海运产品成为新的出口热点。这反映了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不断变化和升级。

受访专家还建议,企业应关注不同阶段外贸热点的轮换,并结合自身发展提升竞争力。同时,在海外投资时,需要关注当地营商环境,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前11个月,广东进口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的增速高达138.8%,而出口增速仅为14.9%。这反映出国内大市场对这类中间品的需求增加,同时也可能与东南亚加工转口有关。

总体来看,我国外贸领域在2024年前11个月保持了稳定增长,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不确定性。未来,企业需要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积极探索新市场和新机遇,以应对外贸环境的变化。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