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电商低价竞争对制造业及营商生态造成深远影响,出海企业同样深受其扰。部分国家关税政策调整使得低价策略效用备受质疑,出海企业开始尝试聚焦高利润产品、适度提价、多元布局等破局路径。

“别让电商低价‘卷死’中小企业。”

2024年末,越来越多的企业、监管机构开始关注低价与“内卷式”竞争对制造业及营商生态造成的深远影响。此现象不仅局限于国内,跨境电商与出海企业同样深受其扰。

从日常消费品如泡面、瓶装水,到前沿领域如新能源汽车、云计算,各行业在过去一年中纷纷陷入价格战。低价策略虽有助企业初期迅速占领市场、降低客户成本,但随着科技迭代,产品降价成为常态,即“摩尔定律”下的战略动作。

然而,低价竞争、产业链“内卷”的恶果已在多行业显现。同时,部分国家关税政策的调整,使得“低价螺旋”策略在海外市场的效用备受质疑。近日,某造车新势力因低价策略导致资金链断裂,最终“闪崩”。这一案例警示我们,缺乏坚实基础的企业,采用低价螺旋策略无异于饮鸩止渴。

低价螺旋,即企业以低于市场均价的商品吸引消费者,进而引发竞争对手降价,形成价格下行循环。早年,国内电商平台兴起时,“打爆款”策略盛行,通过压低某款产品价格吸引流量,带动店铺其他商品销售。但如今,“内卷式”低价竞争已严重挤压中间渠道生存空间,对终端制造企业生态造成冲击。

在这种竞争环境下,头部企业亦难以独善其身。出海民营企业多从海外代工起家,逐步成为大供应商。代工虽毛利率不高,但业务稳定;而自创品牌则毛利率高,但风险也大。跨境电商平台推出的全托管、半托管模式虽消化了制造企业供给问题,但平台压价导致工厂利润微薄,品牌与工厂几乎沦为平台代工。

此外,跨境电商低价策略正面临新考验。不少国家开始征收小额包裹税,甚至叫停部分跨境电商平台。特朗普2.0时代即将来临,沿袭低价策略出海的中国制造,在关税叠加影响下,优势或将不再。在非洲等看重价格优势的市场,中国制造正面临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的低价竞争。

面对“内卷式”低价竞争,出海企业已开始尝试破局。有的聚焦高利润产品,用效率对冲成本压力;有的结合产品优化与销量增值适度提价;有的多元布局,分散关税冲击风险。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