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上风电产业蓬勃发展,助力能源结构转型
AI导读:
我国海上风电产业快速发展,总装机容量不断提升,成为绿色转型的重要力量。政策支持和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链完善,助力海上风电走向深远海,实现高质量发展。
初冬之际,福建省福清市沙埔镇的牛头尾码头海面,一座座风机巍然矗立,长长的叶片在海风中悠然转动,这里是福清兴化湾海上风电场,总装机容量高达357.4兆瓦。自投产以来,该风电场已累计发电超52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了约383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海上风电累计并网容量已达3910万千瓦,前三季度新增并网容量247万千瓦。海上风电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推动力,走向深远海更是大势所趋。
《“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快推动海上风电集群化开发,重点建设山东半岛、长三角、闽南、粤东和北部湾五大海上风电基地。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指导意见也强调,要开展深远海漂浮式海上风电等试点应用,推动海上风电集群化开发。
海上风电的发展离不开完整的产业链支撑。专家指出,海上风电机组包含数以千万计的零部件,涉及众多专业厂家。推动海上风电产业链共链,可以显著降低产业链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在保证安全的同时降低风电机组和项目的成本。同时,还能促进零部件的标准化,提高互换性,进一步降低投资成本和运维成本。
我国拥有全球最完善、成本最优的风电产业全套产业链供应链,全球60%至70%的风电叶片、齿轮箱、发电机等零部件都在我国生产制造。在江苏,依托响水近海风电场,盐城市已汇聚多家风电整机和零部件头部企业,形成“3小时供应链”;在广东,海上风电开发助力阳江市打造全产业链一体化的国际风电城,22家风电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阳江。
为进一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国务院国资委鼓励共链企业聚焦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围绕风机机组、海上输电、海洋工程、运维等关键环节,联合推进产业链上下游“补短板、锻长板”。
科技创新是推动海上风电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今年以来,全球单体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风电平台“明阳天成号”在广东阳江投运,总装机容量16.6兆瓦;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2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在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下线,标志着我国海上风电装备国产化制造能力的大幅提升。
三峡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杨定华表示,人工智能将为海上风电发展带来新机遇。他建议共建海上风电大数据中心,建立数据要素融合流通机制,开创海上风电研发与应用的全新发展模式。同时,构建海上风电全生命周期数字孪生数据与技术体系,促进全产业链技术更新迭代,增强产业链韧性,实现自主可控。
海上风电产业的高速发展是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促进产业链融通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我国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各方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进产业链共链行动,助力海上风电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我国海上风电走向深海,迈向“深蓝”。
广东阳江沙扒海上风电场。受访者供图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