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欧英自由贸易协定历经曲折终于落地,标志着英国“脱欧”之旅走到终点,避免了“硬脱欧”伤害,但英国也面临长远挑战,包括贸易便利度下降、金融服务业受影响及民众生活不便等。

在2021年钟声敲响之前,一份厚重的“欧英自由贸易协定”历经曲折,终于尘埃落定,这份协定篇幅超过2000页,堪称历史性的里程碑。它不仅标志着英国在漫长的“脱欧”之旅中走到了终点,还避免了因“硬脱欧”可能给双方带来的严重伤害,同时修复了此前因“脱欧”谈判而略显尴尬的双边关系。

谈判桌上,各方代表总是为争取自身利益而据理力争,即便是最强大的国家,也会在得失之间斤斤计较。自2020年3月英欧启动未来关系谈判以来,双方多次更改“最后期限”,期间英国不断向欧盟发出“最后通牒”,以“硬脱欧”相威胁,而欧盟则适时推出应对方案。然而,双方均未选择放弃,而是通过多轮“加时赛”展现出了恒心、耐力、心智与谋略。

从谈判地位来看,英国目标明确,全力推进“脱欧”,国内除了应对亲欧工党的反对声音外,无其他杂音干扰,因此更容易形成合力。相比之下,欧盟则面临更多挑战,内部27个成员国诉求各异,利益纠葛复杂,难以形成统一立场。因此,在谈判中英国常常表现出强势姿态,而欧盟则相对委婉。

英国在谈判中表现可圈可点,既清楚自己的核心利益,又善于运用策略。英国深知“脱欧”后对内自主权与对外欧盟大市场的重要性,因此愿意作出妥协。以渔业谈判为例,尽管渔业在英国经济中占比微小,但英国却将其视为最难啃的“硬骨头”,通过反复谈判,最终不仅大幅缩短了欧盟提出的过渡期,还获得了继续开放自由商品贸易市场的承诺。相比之下,欧盟手中的筹码虽多,但难以直接掌控,最终在英国的“以小博大”之术面前败下阵来。

根据英国政治网站Guido Fawkes的分析报告,英国在43%的问题上赢得了谈判,欧盟在17%的问题上获胜,其余40%为双方妥协。虽然具体让步程度难以精确区分,但英国在两个关键问题上取得了胜利:一是商品贸易继续无门槛便利来往;二是法律终审权回归英国。然而,从长远来看,英国并未完全占据上风。欧盟虽暂时处于下风,但未来操控权仍在手中。英国“脱欧”后需另起炉灶,面临制度再造与转换成本,而欧盟则一切照旧。

英国虽然获得了零关税、无配额进入欧盟市场的自由,但仅限于产品本身。由于英国处于欧盟之外的物理空间,产品进入欧盟需经过繁琐的海关申报、检查等程序。此外,自由贸易仅限于货物产品范围,不包括金融和其他服务业。伦敦金融城作为欧洲最大金融中心,将失去在欧盟成员国销售金融产品的权利。出于成本考虑,部分国际金融服务企业可能会将办公地点从伦敦前移到巴黎、都柏林等地。

欧盟对英国货物产品贸易开绿灯并非无条件。欧盟要求英国遵循“公平竞争”规则,在劳工条例、环保、国家对企业补贴等方面严格恪守欧盟的“共同标准”。英国虽然表面接受,但执行起来将非常困难。欧盟掌握着“共同标准”的话语权,随时可以升级标准对英国出口产品形成新的门槛。即便英国愿意及时跟进遵从,企业也将面临不小的变动成本。一旦产品贸易标准发生脱轨,双方代表组成的第三方仲裁机构将进行协调和处理。然而,处于被告地位的往往是英国企业。

作为欧盟成员国,英国曾充分享受区内自由贸易红利和双边与多边自由贸易的好处。但“脱欧”后,英国必须面临全新贸易协定的重构。一方面,英国需要与欧盟已签署自贸协定的国家确认协定是否继续适用;另一方面,英国还需要与欧盟正在谈判的贸易协定国家商定是否需要重新谈判。这两个方面都将给英国带来客观性的重置成本。对于第一种情况,相关贸易国很难接受英国继续在两国间沿用原协定;对于第二种情况,英国除了从头再来别无选择。

在国家贸易因“脱欧”而承受诸多变数的同时,英国民众也感受到了不便。原来英国人可以自由地在欧盟其他国家找工作、安家,但现在需要在欧盟停留超过90天的英国公民申请签证。原来英国人开车经过英吉利海底隧道前往法国不需要国际驾照,但现在必须携带国际驾照。原来英国人持有的本国医疗保险卡在欧盟通用无阻,但现在需要重新购买欧盟的医疗保险。甚至宠物随主人踏进欧盟也需要有当地兽医的证明。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