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欧洲央行本周将召开货币政策会议,预计再度降息。中欧经贸合作展现强烈互补性,中欧班列发展迅猛,但贸易争端仍是突出问题,期待双方妥善处理。

欧洲央行将于本周举行年内最后一次货币政策会议,市场普遍预测该行将再次降息以应对经济增长压力及美国的贸易威胁。面对这些挑战,欧洲正寻求通过强化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贸联系来突破困境。目前,中欧经贸合作展现出强烈的互补性,中国成为欧洲提振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伙伴。

12月4日,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在欧洲议会经济和货币事务委员会听证会上指出,欧元区短期经济增长将放缓,中期经济前景亦不明朗,下行风险显著。这一状况归因于服务业增长放缓、制造业持续萎缩,以及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和国际贸易环境恶化,特别是潜在贸易壁垒对欧元区制造业和投资构成严重威胁。

分析认为,美国新一届政府频繁威胁在全球范围内升级贸易限制措施,导致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大幅增加。尽管欧盟试图通过购买美国商品缓和紧张关系,但此举不仅经济成本高昂,政治代价巨大,且难以满足美国要求。因此,欧洲提振经济的目光需更多投向东方。

12月3日,中欧班列迎来历史性时刻——第10万列中欧班列抵达德国杜伊斯堡。至此,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0万列,发送货物超1100万标箱,货值超4200亿美元,覆盖欧洲25国的227个城市。中欧班列的迅猛发展,彰显了中欧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融合,产业利益紧密相连,经贸合作前景光明。

从市场机遇来看,亚洲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中国,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稳定的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2月4日发布的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25年至2026年,亚洲新兴经济体将继续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将进一步扩大。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中欧贸易总值增长1.2%,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2.9%,显示出复苏迹象。中国市场的巨大需求为欧洲产品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从产业结构角度观察,中欧双方各具优势,互补性强。中国拥有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尤其在中低端制造业领域具有显著竞争力。而欧洲则在高端制造业、服务业及科技创新方面表现卓越。欧洲的高科技实力及其在绿色经济领域的坚实基础,在中欧合作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在投资与合作领域,中欧双向投资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23年,中欧双向投资存量已超过2500亿美元。中欧合作不仅局限于传统制造业和贸易领域,还逐渐拓展至绿色经济、数字经济、科技创新等新兴领域。这些领域的合作契合双方发展战略,为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然而,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高额反补贴税,违反了公平竞争和自由贸易原则,成为当前中欧关系中的突出问题。妥善解决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案,是中欧各界的共同期待。欧方应采取积极务实的对华政策,通过对话协商妥善处理贸易争端。同时,欧洲应客观理性看待中国发展,认识到中欧互利合作的长远利益和广阔空间。这不仅有助于双方经济发展,也是全球经济稳定和繁荣的重要保障。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