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湖南省农科院农业装备研究所研发出全国首款再生稻专用收割机,通过减“体重”、换“绣鞋”等创新设计,成功降低头季收割时的碾压率,提高再生季产量。该成果得益于产学研用推各方优质资源的协同攻关,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活力。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产学研用推协同:创新农机解决再生稻收获痛点

  近年来,水稻生产领域掀起了一股“再生稻”热潮。这种种植模式通过在同一地块上连续种植两茬水稻,不仅提高了粮食产量,还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受到了广大农户的青睐。

  然而,再生稻种植过程中存在一个长期未解的难题:头季收割时的碾压率过高,导致第二茬水稻产量不理想。这一问题在湖南等多个水稻主产区尤为突出,种粮大户对此反响强烈。

  为破解这一难题,记者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组走进了湖南省农科院农业装备研究所的试验田。在这里,一款专为再生稻设计的收割机亮相,为田间痛点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传统履带式收割机重量大、履带宽,对稻桩的碾压破坏严重。而这款再生稻专用收割机则采用了更窄的履带(宽度减至350毫米及以下)和高强度轻质材料,通过整机结构优化,成功将重量降低至3.8吨。此外,割台增宽、底盘抬高以及秸秆粉碎、抛洒方式的改进,使得这款收割机更加贴合再生稻的生产需求。

  据湖南省农科院农业装备研究所农业装备研究室主任李辉副研究员介绍,这款收割机是全国首款通过农机部门检验推广鉴定的再生稻收获机,其头季机收压损率从50%降至27%以下,较传统机械作业可实现再生季增产20%以上。目前,该机械已在湖南岳阳某农机企业进行批量生产,并有望在未来实现更大规模量产。

  再生稻收获痛点的初步解决,离不开“产学研用推”各方优质资源的协同攻关。农业农村部组织专家团队开展研发攻关,农机企业主动与科研院所合作,相关部门及时开展鉴定认证并推行“优机优补”政策,相关行业标准也及时跟上,共同推动了再生稻机械化生产的创新发展。

  今年8月,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在湖南省长沙市举办了再生稻低损收获装备研讨交流会,不同技术路线、不同特色的机械产品同台交流,共同为解决田间的“痛点”出谋划策。这一举措进一步推动了农业装备的创新升级和推广应用。

  随着高质量发展调研组在湖南的采访不断深入,记者发现,在产学研协同、研用推一体的模式下,越来越多的农业装备正在从“有机可用”向“有好机用”坚定迈进,为农业现代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