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水泥行业坚持“反内卷”,强化行业自律,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推行错峰生产等手段抑制产能过剩。大型水泥企业需承担更多责任,避免价格战。错峰生产政策有效缓解产能过剩,推动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稳定价格体系,形成良好供需平衡是关键。

坚持“反内卷”、强化行业自律,是水泥行业效益提升的保障。大型水泥企业需有责任担当,带头维护行业生态,避免盲目扩产和肆意抢夺市场份额。水泥业强化自律的关键在于坚持常态化错峰生产,作为传统产业,建立稳定成熟的价格体系远比抢夺市场份额重要。

今年,水泥行业的首要任务是推动行业效益稳增长。1月至2月,全国水泥平均出货率同比下降,显示需求恢复较弱。为此,水泥行业需继续依靠淘汰落后产能、推行错峰生产等手段,有效抑制产能过剩。

水泥行业的“反内卷”主要指向反低价倾销,避免价格战导致全行业盈利微薄。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了建立健全基础制度规则,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

大型水泥企业在“反内卷”中需承担更多责任,尊重市场格局,通过联合重组等手段实现增量发展。同时,在非主要市场,要主动配合同行实施行业自律。

水泥业强化自律的主要抓手是坚持常态化错峰生产。国务院印发的《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也将此列为建材行业节能降碳的具体措施。实践表明,错峰生产对水泥行业控产增效效果显著。

错峰生产政策有效缓解了产能过剩,推动了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水泥企业应继续做好错峰生产,推进去产能,严格执行产能置换政策。企业盈利是实现水泥行业健康良性发展,落实碳中和及超低排放目标的前提。

长期来看,水泥行业要提高效益,还需建立稳定成熟的价格体系,形成良好的供需动态平衡。控制淡旺季价格波动,重视价格体系建设,将为水泥行业带来长久稳定的效益。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