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光伏行业陷入全力限产限价“自救”困境,不少企业逆势扩产,加剧供需失衡。业内人士指出,行业“内卷”核心在于创新不足,应引导企业转变竞争模式,通过技术创新和出海寻求突破。预计未来光伏市场前景广阔,需通过市场引导、政策建立,让企业降本增效、技术创新。

当前,光伏行业正陷入全力限产限价的“自救”困境,不少企业响应“自律减产”号召,主动减少新项目开工。然而,2025年初,行业却出现了逆势扩产现象,与限产限价形成鲜明对比。业内人士指出,行业“内卷”的核心在于创新不足及存量博弈,应引导企业转变竞争模式,通过技术创新和出海寻求突破。

在“光伏行业2024年发展回顾与2025年形势展望研讨会”上,嘉宾概括了光伏产业现状:“国内国外两头‘卷’,辛苦到头不挣钱。”近年来,光伏制造业发展迅速,但供需失衡、内卷式竞争等问题凸显。自去年12月起,行业开始自律减产计划,但今年初的逆势扩产备受市场关注。

新项目频现

尽管限产成为主基调,仍有企业产能扩张。据统计,2025年1-2月,光伏全产业链有31个项目公示、签约、开工或建设,总规模近200GW,总投资额近900亿元。这些项目既有龙头企业参与,也有中小厂商涉足,涵盖产业链各环节。

部分项目落地旨在配合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产业转型。例如,江苏阜宁县协鑫新型材料应用产业基地项目总投资20亿元,助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此外,项目多聚焦于新技术、新业务,如TCL中环旗下环晟10GW高效太阳能组件项目,旨在完善全产业链布局。

尽管新项目多为以往扩张的惯性影响,但仍增加行业产能,加剧供应压力。2024年,我国光伏产业高速增长,但供需失衡严重。截至2024年底,各环节产能供过于求基本在一倍以上。光伏企业盈利空间被严重压缩,已有33家上市公司发布业绩预告,大部分内容显示营收减少、业绩由盈转亏。

逆势扩产原因

在供需失衡、亏损加剧的背景下,企业逆势扩产基于业务发展需要。行业竞争加剧,企业有完善一体化布局的需求。光伏行业垂直一体化是潮流,一体化产业布局更具竞争优势。同时,市场结构不断转变,N型电池占比不断增加,技术更新迅速。

此外,一体化布局扩展导致下游企业向上游拓展,面临“客户”变“同行”的窘境。例如,TCL中环开始向下游电池片环节布局业务,合盛硅业布局多晶硅赛道。尽管一体化布局前景广阔,但短期内会加剧亏损压力,造成销售困难。

引导转变竞争模式

为应对“内卷式”竞争,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组织企业签署自律公约,发布组件成本指导价,呼吁抵制低价投标恶性竞争等行为。工信部发布规则,限制产能盲目扩张,提高新建项目效率指标。

业内人士认为,应引导企业从争夺存量转向创造增量,通过技术创新和出海走出“内卷”。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通知要求新能源电量全部入市,引入机制电价,倒逼上游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工信部表示,要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行业准入门槛。

出海也是破除“内卷式”竞争的有效手段。全国政协常委张连起建议支持企业有序出海,构建国际利益共同体。工信部建议通过多边和双边机制拓宽国际合作渠道,推动中国光伏产业高水平走出去。

随着各方努力,光伏行业出现见底回升信号,产业链价格逐渐理性上涨。机构预测,未来2-3个季度将实现部分尾部企业市场化出清,2025年行业供需格局有望迎来底部反转。

记者观察:先进产能稀缺

“内卷式”竞争已成为舆论焦点。如今,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已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意味着打破行业“内卷”,迈向高质量发展已走上新征程。

明知行业陷入“内卷式”竞争,仍有企业逆势扩产,背后原因复杂。逆势扩产可能带来机遇,但也伴随巨大风险。一方面,加剧供需失衡,导致企业亏损加剧;另一方面,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企业,但短期加剧竞争压力。

长远来看,光伏市场前景广阔。预计到2030年,行业规模将达到1000GW,2035年可能更高。要破解困局,需通过市场引导、政策建立,让降本增效、技术创新成为企业通行证。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