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加速人工智能产业布局,引领产业经讯未来发展
AI导读:
武汉发布《武汉市2025年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提出推动人工智能的突破性应用、突破性产品等工作。武汉在人工智能产业布局上动作频频,包括设立算力券补贴、征集智能体产品等。武汉定下了打造智能体应用矩阵、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落地等十项任务,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近日,武汉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武汉市2025年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为今年人工智能产业的培育发展定下了主基调。《行动方案》提出推动人工智能的突破性应用、突破性产品、数字底座建设以及优化发展生态等四个方面工作,旨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在武汉的全面落地,引领产业经讯的未来发展。
梳理发现,今年以来,武汉在人工智能产业布局上动作频频。在2月18日,武汉就已发布“人工智能10条”,每年设立千万元算力券补贴中小企业,最高2000万元支持关键技术攻关,并重点培育垂直领域大模型。3月8日,武汉市经信局发布《关于开展全市智能体产品及团队征集入库培育的通知》,首次面向全城征集“从事智能体技术研发的企业、高校科研团队、初创团队”入库培育,展现了武汉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决心。
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狂欢持续发酵下,武汉没有在这场盛宴中缺席。武汉定下的目标是“成为人工智能实现从创新到落地的理想之地”“让企业和社会大众共享人工智能的时代红利”。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人才着手聚合人工智能发展的蓬勃力量、以用为导向打开人工智能产业的市场空间、从环境突破营造开放容错的创新氛围。武汉正尝试通过政策、环境、资金、场景、生态等留住更多的人工智能人才,托举更多的人工智能“种苗”企业成长壮大,成就一场从技术突破到产业落地的“双向奔赴”。
武汉AI产业布局按下“加速键”
就在前不久,Manus的走热背后,不少人注意到了创始人肖弘华科校友的身份。虽然公司主体在北京,但企业成立后,肖弘决定“先留在武汉”。事实上,其研发团队中有不少是武汉本土高校的毕业生,如今,团队大多数人仍在离华科校区不远的写字楼落户办公。武汉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环境,为留住AI研发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持。
拥有充沛的高校人才资源、工业基础底蕴和应用场景空间,武汉近年来先后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等多个国家级试点任务。
目前,武汉已构建较为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链,聚集100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培育人工智能垂类模型超过30个,应用场景超过500项。数据显示,2024年,武汉全市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700亿元,近三年年增速超过30%,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今年初,武汉推出“人工智能10条”这一产业新政,提出支持关键技术突破、强化普惠算力供给、增强模型创新能力、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数据开发利用、推动应用场景开放创新、支持产业集聚发展、支持高端人才引育、加强科技金融赋能及附则等十条具体举措,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而当Manus热度发酵,武汉远远窥见了AI智能体浪潮背后若隐若现的海岸。3月8日,武汉市经信局发布《关于开展全市智能体产品及团队征集入库培育的通知》。据《通知》,征集的产品既可以是“成熟产品或原型”,也可以是“解决方案”,要“具备可复制推广潜力”;征集的团队是“从事智能体技术研发的企业、高校科研团队、初创团队等”,“论文、原型系统等”阶段性成果都被认可。
3月10日,武汉又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武汉市2025年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定下了打造智能体应用矩阵、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落地、推动AI开源生态建设、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智能网联汽车、推动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等十项任务,为人工智能产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要推动人工智能产业抢占技术前沿,并集链成群形成生态,武汉目前需要更多的AI智能体“种子”。
在3月10日的发布会上,武汉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对行业趋势作出预判。他认为,人工智能正从通用大模型加速向垂直应用赋能演进,智能体是其重要方向,人工智能不仅“能听会说”,也将会“能做会干”,预计将会产生一批商业化的杀手级应用。
据介绍,武汉日前公开征集智能体产品和创新创业团队入库培育,已得到企业和创业者的积极响应。“我们将开发工业、医疗、教育、法律、文创等垂直领域智能体,形成武汉智能体产品矩阵。”上述负责人表示。
而从近期AI行业持续不断的各种“现象级事件”中,城市也领悟到了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正处于创新创造力的高峰期,将成为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中的关键。这些从高校走出的创新人才个体虽小,却能以庞大的基数聚合成创新生态中的蓬勃力量。
武汉提出,将制定出台青年科技人才政策,政府政策与企业薪酬叠加,帮助企业引才。批量引进算法工程师、数据标注师、智能驾驶系统工程师等专业化人才。同时,各类人才计划加大对人工智能人才的倾斜。
成为AI从创新到落地的理想之地
当前,AI商业化进程已吹响集结号,AI应用的加速落地成为行业趋势。这一背景下,武汉定下目标,要打造“人工智能应用之城”,要成为人工智能实现从创新到落地的理想之地。
以“用”为导向将带来广阔的市场需求,而AI应用场景的拓展成为武汉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突破口。
早在2022年,工信部在支持武汉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的复函中提到,武汉应发挥老工业基地和新兴产业基地双重特点,夯实智能算力、信息安全、感知网络等基础能力,进一步拓展智能制造、智能建造、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重点领域应用场景。
目前武汉市汇聚的超1000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中,近七成企业集中在下游应用层,这也为武汉拓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筑牢了基础。
武汉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已展现出强劲发展势能。例如在AI+交通领域,武汉获批“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已建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示范应用路段(单向总里程)3379公里。在AI+制造领域,武汉获批首批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在AI+医疗领域,武汉8家单位获批国家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揭榜优胜单位;建成数智化病理诊断中心,国内首个数智病理产业园落地光谷。
武汉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指出,武汉将在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园区中设立智能体空间,支持智能体加快研发和落地应用。同时,打造一批轻量化智能体产品,在武汉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中推广应用,形成规模化智能体应用。在终端产品方面,重点推动AI+机器人、AI+汽车、AI+PC/服务器、AI+手机、AI+眼镜五大应用落地。
诚然,推动人工智能从创新到落地,不仅需要场景和空间,也需要充分开放包容的氛围和环境。
在这一点上,武汉也拿出来诚意,提出将在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等区试点建设人工智能“特区”,加强打造开放、共享的创新生态,在交通、医疗、教育、城市管理等领域开放公共数据和应用场景,服务于“首发首试首创”。
“考虑到人工智能新趋势新变化很快,我们的政策将每年甚至半年进行评估,根据企业需求进行及时调整,针对企业十分迫切的需求,我们可以立行立调,建设更为弹性、灵活、适应企业需求的政策环境。”上述负责人表示。
武汉公开承诺,要让企业和社会大众共享人工智能的时代红利。“当前的成就如同冰山显露的一角,更大的辉煌潜藏于深海”,正如武汉认为,如今脱颖而出的AI新星只是多年人才、技术和产业储备下浮出水面的冰尖,后续还会有更多的公司和创业团队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而武汉正在托举这股磅礴力量。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