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广东省政府出台《关于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旨在通过数字赋能、协同创新、制度创新等措施,推动两业深度融合,打造优势产业链条和产业生态圈,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生产性服务业则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日前,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提出,大力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以下简称“两业”)深度融合、互促互强,打造优势产业链条、产业集群、融合示范载体和产业生态圈。

当前,我国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两业已从“共生”转向“融合”。一方面,生产服务化趋势增强,资源要素加快相互渗透。另一方面,产业融合创新潮涌,新业态、新模式迅速成长。实践证明,提升制造业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越来越依靠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推动两业深度融合,成为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路径。这意味着,要扭转“重制造、轻服务”的理念偏差,着力补齐生产性服务业总量不足与结构不合理的短板,加速形成“两业融合”发展合力。

以数字赋能作驱动。如今,信息化、智能化与数字化技术加速应用,催生出更多的新型生产性服务业态。生产性服务业借助“数据驱动”,为制造业转型提供了强有力支撑。譬如,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数据分析与智能决策,打通设计、生产、流通、消费与服务各环节,帮助制造业企业优化生产流程、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措施》提出到2025年推动4000家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强调支持企业加速质量管理数字化转型实践。可以预见,通过数字赋能,“两业融合”动力会更足,融合效应会更强。

以协同创新聚合力。生产性服务业既是产业链上下游、左右岸协作配套的核心要件,也是放大资源集聚、商业交互、价值创造网络协同效应的关键支撑。所以,“两业融合”离不开产业协作、区域协同,需要充分发挥平台之力,提升协同创新的质量与效率。聚焦《措施》,“平台”这一关键词出现了22次。譬如,联合建设一批概念验证和中试验证平台,进一步扩大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平台规模,培育具备全国影响力的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当创新平台的研发协同、资源协同功能被充分发挥出来,创新链、产业链与供应链有序互动、深度融通,制造业势必加速转型、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制度创新是创新的前提,是“两业融合”的关键。用好制度创新这一利器,就能有效破解“两业融合”协同性不强、深度不够等问题。《措施》提出支持金融、设计、认证认可等专业服务扩大对外开放,充分依托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国家重大战略平台,携手港澳共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产性服务业高地,就是为了深耕制度创新“试验田”,优化融合创新环境,激发产业创新内生动力,破除“两业融合”的体制机制障碍。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把握机遇、乘势而上,着力完善产业生态,提升融合发展水平,就能在新一轮大发展中赢得先机、掌握主动。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