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春运充电难题缓解,补能基础设施全面升级
AI导读:
2025年春运期间,全国高速公路新能源汽车日均突破650万辆,充电设施全面升级与智能管理系统广泛应用,大大缓解了充电难问题。补能基础设施选址更精准,建设和运营转向协同发展,未来还需依赖数字化、智能化新技术进一步优化结构。
2025年春运以来,全国高速公路新能源汽车日均突破650万辆,同比增长超60%。另据国家电网智慧车联网平台数据,春节期间,平台高速公路充电量创历史新高,日均充电量超750万千瓦时,同比增长52%。往年春运期间,“充电难”问题让很多新能源车主很发愁。今年,充电设施的全面升级与智能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大大缓解了广大新能源汽车车主的“里程焦虑”。这一改变,显然离不开强大的补能基础设施、数据系统以及智能运维网络的支撑。
补能基础设施方面,为应对春运期间新能源车充电需求,多数服务区提前安装了高效液冷散热的超级充电桩,这些设备均具备即插即充、扫码支付、全车型匹配等便捷功能。部分充电主机终端最大功率可达600千瓦,使得车辆以接近“一秒充一公里”的速度进行极速补能。同时,充电机器人、应急充电车等新设备的投入使用,也进一步提升了充电效率。
此外,强大的数据系统和智能运维网络也在发挥重要作用:“云眼”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充电桩状态,精准掌握各服务区固定充电设施以及移动式应急充电设备的数量和状态,更好地满足充电需求;通过可变信息情报板、服务区内信息屏、互联网导航平台,工作人员可在多种渠道发布充电设施状态提示信息,完善导航地图中“随手查”等功能,确保春运期间高速公路安全、畅通、有序地运行。
笔者认为,得益于一系列新技术、新商业模式,我国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不仅建设速度持续加快,还展现出至少两方面的可喜变化:选址更加精准,建站更加科学;建设和运营正在由之前的“各自为战”转向协同发展。
展望未来,进一步优化补能基础设施结构,还有赖于数字化、智能化新技术的引入和应用。需要在调研大数据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充电桩数字化管理平台,提高布局科学性和预见性,并对投入使用的每一台充电桩进行实时监测。
总之,着眼于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纯电动汽车快速增长的趋势,需要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更好地满足广大电动汽车用户购车和补能的实际需求。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