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价再创新高,金包银饰品市场火爆但陷阱重重
AI导读:
国际金价持续攀升,金包银饰品作为黄金平替在市场上走红。然而,火爆背后也暴露出价格差异大、回收市场混乱等问题,消费者需保持警惕。
近期,国际金价再度刷新历史高位,黄金市场的热潮持续涌动。
在深圳水贝这一黄金珠宝的聚集地,街头巷尾涌现出众多金包银饰品店,它们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消费者的目光。这些店铺中的金包银饰品,无论是从外观还是佩戴感受上,与价格高昂的纯金手镯相比,都显得难分伯仲。例如,一款标价1000元的金包银手镯,在视觉和触觉体验上与价值20000元的纯金手镯几乎无异。
随着金价的不断攀升,“购金热”也悄然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青睐于金包银饰品,这种被称为“黄金平替”的饰品在社交媒体上迅速走红。实体店中,金包银饰品的身影也愈发常见,市场需求持续旺盛。然而,在这股热潮背后,也暴露出了一些市场乱象和潜在的消费陷阱,消费者和相关监管部门需对此保持高度警惕。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金价持续攀升的态势仍在延续。截至本文发稿时,伦敦金现价格已首次突破2900美元/盎司大关,再次刷新历史新高。
金价飙升下的消费新宠——金包银
那么,金包银与常见的镀金饰品究竟有何不同?据深圳黄金珠宝行业的一位资深技术人员介绍,金包银与镀金在工艺上存在显著差异。金包银是在纯银外层包裹一层金箔,而镀金则是通过电镀或化学镀的方式将黄金溶液沉积在基底材质上,其制作工艺相对简单且金层较薄。因此,金包银的成本通常要高于镀金。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关于金包银的话题热度持续攀升。众多消费者纷纷分享自己购买金包银首饰的心得和攻略,直呼“花小钱办大事”。
记者再次探访深圳水贝黄金珠宝集聚区时发现,经营金包银饰品的店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店铺大多从去年开始在水贝陆续开业,不断攀升的金价让年轻消费者望而却步,转而选择这些性价比更高的平替产品。然而,目前市场上几乎没有大品牌涉足金包银饰品领域,这一市场主要由小型厂商占据。
在金包银饰品店内,记者注意到这些饰品会分别标出所含金和银的克重,价格则是根据当天金价和银价乘以克数再加上加工费计算得出。由于价格远低于同重量的纯金饰品,金包银饰品吸引了大量消费者。部分消费者表示,这些饰品主要用于自用,因此并未将保值问题放在首位。但也有消费者表示担忧,因为金包银饰品从肉眼上难以分辨含金量,担心商家会虚报金重。
回收市场暗藏“陷阱”
面对消费者的疑虑,店铺销售人员表示店内的金包银饰品都配有产品证书,并标注了金和银的克重。同时承诺只要是在本店购买的金包银饰品,均可拿回来回收或置换。然而,当谈及回收价格时,销售人员却显得颇为含糊。
记者随后采访了附近黄金珠宝检测站的工作人员。对方表示,除了破坏性检测外,很难准确辨别镀金和金包银产品的金银重量。市场上出售的金包银首饰虽然都标注了金银克重,但这些数据并非由质检鉴定单位检测得出,而是由厂家提供。
工作人员还提醒消费者,将金包银产品作为首饰佩戴并无不妥,但若指望其回收或投资则需保持谨慎态度。即便是商家承诺回收置换,消费者也需充分了解回收置换规则,并考察商家的诚信度和经营稳定性,以免掉入消费陷阱。
此前,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曾发布一则行政告知书,对镀金银首饰进行规范。其中明确指出,市面上存在的采用电镀或化学镀等加工方法将金覆盖层镀到银饰品上的镀金银首饰存在一定的市场需求,但存在名称、标签标识、印记、检测证书不规范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消费者对产品的实际贵金属种类和纯度产生误解,从而引发消费纠纷,不利于深圳黄金珠宝产业的健康发展。
金包银赛道的可持续性待观察
业内人士指出,尽管金包银作为饰品佩戴无可厚非,但若指望其回收或投资则需保持足够的谨慎和理性。事实上,在过去一段时间内,金包银常与骗局联系在一起。
据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社会上已发生多起以“金包银”产品名义进行抵押诈骗的案件。例如,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检察院曾发布一起涉嫌合同诈骗罪的案件通报。犯罪嫌疑人谭志胜和曾明友利用“金包银”银货抵押换黄金的方式骗取同行的黄金,涉案金额巨大。
此外,公开信息显示,在2024年8月,山东潍坊公安跨省侦破了一系列金包银诈骗案件。其中,梦金园正是该案的受害者之一。犯罪团伙通过网购方式从多家珠宝店购买黄金首饰后制作金包银虚假同款首饰,并利用“七天无理由退货”政策实施诈骗行为。
在春节假期前,中国消费者协会也发布了消费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在春节期间谨慎选购金包银饰品。分析人士认为,金包银赛道正处于爆发期且需求确实存在。但随着相关监管趋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该赛道势必会面临一次洗牌。
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表示,当前金包银赛道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首饰品牌尚未正式入局、市场供应不足以及消费者对金包银产品的信任度存在疑虑。尽管金包银饰品既满足了消费者对黄金饰品的喜爱又能在价格上提供一定的竞争力,但其市场表现仍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消费者的购买意愿、竞争对手的反应等。
记者观察发现,随着金价的持续上涨和消费者对性价比的追求,金包银饰品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然而,不同店铺之间的价格差异较大且回收市场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这进一步加重了消费者的疑虑。因此,如何让消费者购买到合格的金包银产品并降低相关产品的“信任成本”已成为黄金珠宝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大对金包银市场的检查力度,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和欺诈行为,以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商家们也应积极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保护好各自的“金色招牌”,以免对整个黄金珠宝行业的口碑造成不良影响。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e公司,作者:吴家明)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