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引发创作伦理与标准重塑
AI导读:
DeepSeek的火爆引发了创作伦理与标准的重新审视,人机协作是否会重塑全球文字内容生态?本文探讨了DeepSeek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及创作者如何驾驭AI双刃剑。
在文学的浩瀚星空中,两首短诗悄然绽放,引人遐想:“我知道这世界,如露水般短暂,然而,然而。”与“风起秋叶舞,寒鸦栖枝影婆娑。月落湖心破。”你能分辨出哪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哪首又是AI DeepSeek的妙笔生花吗?近期,随着DeepSeek的爆红,众多公众号纷纷发起挑战,将DeepSeek与人类诗作混搭,邀请网友一探究竟。
答案揭晓,前者乃日本诗人小林一茶之作,经周作人翻译,而后者则是DeepSeek的尝试。网友评论各异,有的赞叹AI作品的意象拼接巧妙,却也有人类诗作独有的呼吸与疼痛感;有的则认为人类作品理性与感性交织,而AI缺乏那份谦卑与渺小。
在AI昼夜不息地吞吐海量语料,以技术复刻星辰之时,人类如何守护那份灵魂的“战栗”?人机协作是否会成为一种常态,进而重塑全球文字内容生态?DeepSeek的普及,正促使内容行业重新审视创作伦理与标准。
资深出版人卢俊指出,从业者的核心竞争力或将从“纯创作”转向“AI协作力”,将工具驾驭与行业洞察相结合,以深度和差异化辨识度脱颖而出。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自身素养,知识储备、创意构思和审美能力仍是运用AI的前提。
“黄昏”还是“黎明”?DeepSeek的火爆,技术狂飙加速,这是否意味着诗人的黄昏,还是人机共生的黎明?文学界对此反应不一,有的杂志明确表示拒绝AI写作,而有的文学期刊则开设专栏,探讨AI创作的独特性与局限性。
复旦大学教授陈尚君让DeepSeek仿王勃《滕王阁序》写《上海城隍庙序》,惊叹其成文速度,但也指出其细节经不起推敲。他认为,写作者应保持个性和情感,避免程式化表达。
学者胡晓明在测试DeepSeek后,感慨其厉害之处也是短处,过于无所不能,将问题与困境化为眩目的理论霸权,这种无所不包永远正确的方案,在艺术批评中使用显得过于油腻。
然而,也有不少作家在与DeepSeek的互动中产生了“惊艳感”。评论家王纪人认为,DeepSeek不再是国外模型的翻版,而是着眼于中国文化传统的原始创造,其进步速度惊人。
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许道军直言,AI在古文诗词、现代诗、散文等文体上的创作力不容小觑,而一些依靠搜索引擎写作的“知识拼凑式”作家将面临挑战。但他也指出,DeepSeek有时会夸大平平之作,甚至会出现明显错误。
有网友半开玩笑说,DeepSeek威胁了80%的“套路作者”,却也“逼”出了20%的“真诗人”。面对这样一个学习能力超强、速度超快的硅基物种,人类还能做些什么?卢俊认为,DeepSeek带来创作流程的变革,让文本创作呈现出“量子纠缠态”,催生新的修辞流派。
在AI深度介入的当下,创作者核心竞争力正经历范式转移,智能“工具力”已成关键分水岭。卢俊建议建立“数字创作指纹库”,植入个性化语料,保留20%纯人工创作模块,以抵御内容同质化。
如何驾驭AI这把双刃剑,成了内容创作领域持续探索的关键命题。未来顶尖创作者将兼具艺术家的灵感与AI指挥官的精密,重新定义创作边界。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徐兆寿认为,人工智能如同大海,而人是光,一旦使用调动,就能照亮唤醒海面。
随着AI工具链生态位的重构,“第二类创作者”应运而生,他们通过设计元指令、培育AI语言人格、设置创作约束条件来间接表达。卢俊判断,传统文案能力正转向AI训练师、语义工程师等新岗位。
AI是否意味着对人类“提问”水准的要求变高?DeepSeek在思考7秒后给出回答:随着用户与AI互动经验的增加,他们会更倾向于设计更精准、更具创意的提示,以激发更符合期待的回应。这种互动实际上是共同学习提升的过程,反映了人类与AI协作的自然趋势。
![](http://example.com/image.jpg)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原文链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