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国汽车在海外市场受到全球用户高度赞誉,出口量再创新高。凭借先进的电池技术、智能驾驶系统等优势,新能源智能汽车成为中国汽车出海的主力军。然而,国际贸易壁垒、技术标准差异等挑战依旧存在,中国车企需在挑战中探寻新机遇,提升品牌价值,实现稳健出海。

  全球用户赞叹中国汽车,出口量再创新高

 在小红书平台上,来自世界各地的用户纷纷浏览中国汽车相关内容,并发出“中国汽车,简直太震撼了!”的由衷赞叹。这一热潮背后,隐藏着独特的时代背景。由于美国对TikTok实施封锁,众多美国及全球用户被迫寻找新的社交平台,纷纷涌入小红书,并戏称自己为“TikTok难民”。

 嗅觉敏锐的中国车企迅速抓住这一机遇,发布“欢迎新朋友”的相关内容,巧妙进行品牌宣传,成功吸引了大量关注。同时,众多热情的中国用户自发分享中国汽车,成为民间“推荐官”。在评论区,全球用户踊跃留言,对中国汽车的性价比和竞争力给予高度评价,字里行间充满认可与欣赏。

 如今,中国汽车在海外市场已稳固地位。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量飙升至585.9万辆,同比增速高达19.3%,相比2023年的491万辆,增长了近百万辆,连续第二年稳居全球汽车出口第一大国的宝座。惠誉博华方面预计,2025年中国汽车出口销量增速仍将维持两位数增长,但受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影响,增速将有所放缓。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国际贸易壁垒、技术标准差异、跨文化沟通以及消费者偏好差异等问题,正成为中国汽车出海面临的诸多挑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组织与战略管理系教授路江涌表示,企业出海仍面临‘黑天鹅’和‘灰犀牛’问题,未来发展充满不确定性。

 新能源智能汽车抢占万亿市场先机

 在关于国产汽车展示科技和功能的视频评论区中,不少全球用户表达了想要拥有一辆中国智能新能源汽车的愿望。有用户表示:“我花5万美元在美国买了一辆车,但它没有这些令人惊叹的功能。”

 被誉为“新三样”的“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近年来在出口市场上表现强劲。其中,凭借先进的电池技术、智能驾驶系统、本土完整供应链和先发优势,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迅猛增长。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首次超越日本,位居全球第一,成功跨越百万辆大关。

 与此同时,中国汽车出口均价也在不断提升。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秘书长崔东树介绍,2024年汽车出口均价达到1.83万美元,相比2020年的1.45万美元增长了26%。

 一位自动驾驶领域头部企业高管透露,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和地区尚未涉足自动驾驶领域。就高级自动驾驶技术而言,目前走在世界前列的发达国家为中国和美国。全球实现全无人自动驾驶的公司仅有5家,其中2家来自美国,3家来自中国,技术门槛颇高。

 该高管表示:“在自动驾驶领域,中国相较于美国投入了更少的资金和人力,却取得了更为出色的成果。比如,我们的车辆套件成本仅需人民币20多万元,而在美国,同样的套件成本可能高达20万美元。美国路况相对中国来说更为简单,而我们以更低的成本实现了更好的技术效果。因此,在智能化和AI应用场景赋能下,中国汽车具备实现弯道超车的巨大潜力,我们对此充满希望与信心。”

 凭借诸多优势,中国汽车企业出海销量持续攀升。2024年,北汽集团海外市场进一步拓展,出口销量达到24.8万台,同比增长44%;长城汽车海外销量超45.3万辆,同比增长43.39%,创历史新高;比亚迪海外乘用车销量超41.7万台,同比增长71.9%;奇瑞汽车出海销量超114万辆,同比增长21.4%,连续22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

 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亚洲区汽车业务负责人郑赟表示,中国车企出海阶段正从简单贸易、组装生产、本土生产向全球经营转变。中国车企和零部件企业凭借更具质价比和领先性的产品及品牌体验,加速融入全球产业链。当前领先车企已逐步进行全球资源整合,迈入新时期。

 亿欧智库在《2024中国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链出海战略研究报告》中指出,预计中国新能源智能汽车出海规模将在2025年达到325亿美元,2028年达到1396亿美元,2030年达到2363亿美元,超过万亿人民币。

 在挑战中探寻新机遇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即将进入特朗普2.0时代,关税提升已成为新的确定性因素。欧洲市场同样不容乐观,继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后,针对中国进口电动汽车的反补贴政策,使得企业全球供应链的经济账需要重新计算。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组织与战略管理系副教授王铁民表示,尽管欧美对中国存在贸易壁垒,但长期来看,中国必须攻克这两个难打的市场。意识形态不会影响所有选择,商业世界里仍有谈判空间。

 王铁民指出:“如果有一天我们的智能网联方案以及中国电动车的续航里程和经济性被大部分欧美消费者所接受,欧美的政客也将不得不重新考虑。国际上老牌能源企业也在寻求与中国汽车相关产业链上的巨头合作,因为老牌能源企业也需要跟上新时代的步伐。”

 商务部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海外投资势头强劲。2024年前8个月,中国汽车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额已达26.4亿美元,同比增长50.8%。

 但业内人士认为,中国车企的出海红利正在减少。咨询公司总裁表示,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面临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技术革新日新月异,一旦其他国家产业链重组完成且技术路线确立,中国企业可能失去技术优势;二是尽管中国具备庞大产能,但真正能实现丰厚盈利的仍是发达且成熟的市场。当其他国家产能逐步建立后,中国企业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主要集中在品牌与技术方面。然而,在技术比拼上难度颇大,品牌影响力上中国企业也相对处于弱势。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多次提及出海,但对中国汽车出海的成绩不乐观。他认为中国车企正处于“产品出海”到“产业出海”的转折点上,溢价不高,品牌价值传递有限。魏建军表示:“中国汽车走出国门,就是我们这一代汽车人的天命。”同时,他对中国车企在海外“卷价格”表示批评,认为应提升品牌价值。

 业内人士一致认同品牌和文化出海的重要性。郑赟建议,在高壁垒、高价值市场中挑选全球市场塑造和全价值链能力搭建的样板市场,实现重点突破。

 对于产品策略,路江涌表示,如果参考小米造手机的发展路径,从低端“往上走”很难撕掉廉价的标签。他强调,不应只以价格一个维度思考,而应全盘考虑中国企业的形象问题。汽车价格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中国车企在进入海外市场时是以“破坏者”还是“合作者”的形象出现。

 路江涌认为,中国企业出海应更为稳健,避免将国内的“卷”带入海外。他表示:“发展得太快可能也会留下隐患,汽车是最终消费品,需要尊重市场规律、秩序以及需求,还要尊重他国文化差异,要有更加长远的心态立足海外。”(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