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泰证券:中国成熟制程芯片代工行业展望与全球产业链影响
AI导读:
华泰证券发表科技行业专题研究,分析中国在全球智能手机、PC等领域的消费和生产两端的重要地位,以及中国晶圆代工行业尤其是成熟制程的快速发展。预测未来产能扩张、供需结构分化及代工价格下行趋势,探讨中国代工企业的竞争优势与全球产业链影响。
财中社2月7日电 华泰证券最新科技行业专题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在智能手机、个人电脑(PC)、家电以及电动车等领域的全球消费与生产链中占据核心位置,而这些领域广泛依赖于成熟制程芯片。过去五年间,受地缘政治变动及国内终端与设计企业的强劲需求推动,中国晶圆代工产业,特别是成熟制程(28纳米及以上)领域,实现了显著增长。华泰证券数据显示,至2023年,中国大陆在全球12寸与8寸成熟制程市场的占有率已分别达到29%与25%。
展望未来,华泰证券预测:1)2024至2027年间,中国大陆12寸成熟制程产能将以年均27%的速度迅速扩大,至2027年,其全球市场份额有望攀升至47%,而8寸市场份额则将稳定在25%左右;2)全球12寸成熟制程市场将呈现结构性变化,其中28纳米制程有望维持高利用率,但40至90纳米节点则可能出现产能过剩;3)受多种因素影响,代工价格可能自2026年起步入下行周期,这对国内芯片设计企业及终端制造商而言,将是一个积极信号。
中国晶圆代工行业的发展历程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期间市场份额实现了快速提升:第一阶段为2021至2022年,全球疫情引发的半导体供应链紊乱与“宅经济”的兴起导致了芯片短缺与价格上涨,全球主要代工企业产能紧张。在此背景下,中国代工企业凭借长期积累的技术实力,在8寸与12寸成熟制程领域实现了良好的国产替代,成功承接了国内设计企业的订单转移,营收增长速度显著超越全球同行;第二阶段为2023至2024年,受美国出口管制等地缘政治因素影响,中国设计企业继续加大向国内代工企业的订单转移。同时,部分海外芯片设计/IDM公司也有意在中国进行本地化生产,以满足终端客户的需求,这进一步提升了中国晶圆代工企业的市场份额。
华泰证券认为,中国代工企业凭借两大核心竞争优势,未来将在全球市场中持续提升份额:一是与终端产业的协同发展能力。根据中国工信部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全球约80%的个人计算机、65%以上的智能手机和彩电、60%以上的新能源汽车均在中国生产。这一庞大的下游市场为中国代工企业与国内外芯片设计/IDM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合作空间,双方可以开展深度合作与协同开发,设计出更符合终端需求的产品,从而提升市场竞争力;二是中国代工企业的综合成本优势。据华泰证券测算,仅考虑劳动力成本差异,中国大陆晶圆代工企业的成本较中国台湾企业低11%。
华泰证券进一步指出,未来中国成熟制程的发展将对全球产业链产生三大深远影响:一是2024至2027年间,中国大陆12寸成熟制程产能的快速扩张(年均增速27%,远高于其他地区合计产能的3.6%年均复合增长率)将导致全球12寸代工市场供需结构分化,其中28纳米节点预计将保持高利用率(约90%),而40至90纳米节点则可能出现产能过剩(利用率约60%-70%);二是受中国大陆企业竞争压力的影响,力积电、联电等企业可能面临市场份额下降的风险,而台积电(专注于先进工艺)和格罗方德(依托特色平台及美国制造业回流支撑)则受影响有限。华泰证券测算显示,2023年全球主要非大陆代工企业中,有7.6%的收入(78.4亿美元)来自中国大陆的成熟制程客户,这部分业务未来有望逐步转移至中国代工企业;三是目前联电等公司新扩产产能的定价主要基于长期协议(LTA),但受成熟工艺需求复苏较慢的影响,代工价格仍有可能自2026年起进入下行通道。在此背景下,中国内地设计/OEM公司凭借内地供应链形成的价格优势,有望在国际市场中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
(文章来源:财中社)原文中的链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