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东莞发布2025年市政府一号文,聚焦人工智能产业,计划未来3年投入巨资,设立人工智能子基金群,争创全国人工智能+智能终端行业应用基地。东莞正努力缩小与“AI之城”第一梯队的差距,通过政策扶持与产业升级,加速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DeepSeek在春晚的惊艳亮相,伴随着人形机器人的璀璨夺目,标志着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引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这一趋势不仅吸引了全球的瞩目,更在中国各大城市中激起了激烈的竞争波澜。

面对AI这一新的“风口”,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城市纷纷出台人工智能相关政策,以期在未来的科技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而“世界工厂”东莞,也在这场竞赛中冲锋在前,展现出强烈的进取心和雄心壮志。

2月6日,东莞召开了2025年新春首场新闻发布会,会上发布了今年东莞市政府一号文,该文件聚焦人工智能产业,明确提出要依托国家级智能移动终端产业集群优势,以“人工智能+先进制造”为核心赛道,充分发挥华为、OPPO、vivo等领军企业的带动作用。为此,东莞计划在未来3年内投入不少于30亿元的财政资金,并设立规模不少于50亿元的人工智能子基金群,以争创全国人工智能+智能终端行业应用基地,打造集技术研发、产品制造、数据服务于一体的滨海湾人工智能新区。特别是在AI手机、AI服务器、AI可穿戴设备等细分赛道上,东莞力求率先取得突破。

作为潜在的经济增长“新引擎”,AI浪潮正汹涌而来。在经历了2014年的“机器换人”战略和2023年成为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之后,东莞正努力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差异化赛道,向“AI之城”的第一梯队迈进。

当“世界工厂”遇上AI,碰撞出的火花令人瞩目。根据《中国城市人工智能发展指数报告(2023-2024)》,东莞的人工智能发展指数在全国排名第23位,虽然仍处于第三梯队,但作为一个“追赶者”,东莞正不断缩小与“AI之城”第一梯队的差距。其庞大的工业企业群体,为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应用场景。

数据显示,东莞目前拥有人工智能企业超过500家,人工智能产业及相关领域的营业收入超过1200亿元。在智能终端、工业模型、机器人、计算机视觉等多个领域,东莞已经初步构建起较为完善的产业布局。然而,与一线城市相比,东莞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积累和研发能力仍有待提升,高端人才储备也不足,尤其是在算法、机器学习等关键技术领域。

尽管如此,东莞在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方面的决心和行动却不容忽视。数据科学家、广东先知大数据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余旸表示,东莞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一方面能够发掘新市场、新产品和新场景,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增强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城市管理效率,为城市治理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为了加速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东莞积极构建“8+4”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政策体系,将人工智能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到2027年,东莞计划打造100个以上AI+先进制造示范应用场景,培育300家以上人工智能重点企业,并调度使用超过10000P的算力。同时,东莞还将开发不少于3个制造业基础大模型、15个垂直领域大模型以及200个高精准度、高稳定性的工业小模型或工业APP。

在这些措施的推动下,东莞的人工智能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不少企业已经嗅到了人工智能的气息,并提前进行布局。先知大数据公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该公司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出基于大数据的钢轨探伤解决方案,如今已覆盖全国五分之一的铁路。此外,该公司还在东莞服装鞋帽行业进行试点,利用数据分析精准掌握国际消费市场动态,帮助工厂快速反应,促进“贸工消”联动发展。

东莞对AI之城的竞逐,不仅体现在政策层面,更体现在实际行动上。通过构建完善的政策体系、打造示范应用场景、培育重点企业、开发大模型等一系列措施,东莞正逐步将人工智能技术从实验室迁移到应用市场,从“算法”转化为“实质生产力”。这一过程中,东莞不仅吸引了众多龙头企业的落户,还培育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东莞有望在大湾区乃至全国范围内掀起新一轮的人工智能创新热潮。通过整合算力、数据和模型等资源,东莞将进一步推动产业创新向前发展,加快打造国家级新型智能终端产业高地和工业垂直领域模型应用创新高地。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