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春节假期后,全国各地纷纷召开新春第一会,聚焦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江苏等地邀请大量科研单位代表参会,凸显科技元素。多地提出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同时,深化改革、改善营商环境、扩大制度性开放也成为各地工作重点。

春节假期结束后,全国各地纷纷召开“新春第一会”,旨在为新的一年定下实干基调,并推出了一系列“组合拳”。今年的会议呈现出诸多新特点,让我们一同深入剖析。

科技元素凸显,参会阵容创新

江苏省委省政府在节后率先召开重要会议,参会名单引人注目:除了常规的政府部门代表,还有大量来自各类科研单位的专家,涵盖国家级科研院所、市场化新型研发机构、全国重点实验室及大企业研发部门等,占比竟高达三分之一,且座位安排于会场前中部,彰显了科技人才的重要地位。

此次会议聚焦江苏今年的“头等大事”——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特别是“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这一目标被反复提及,凸显其重要性。

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维,作为柔性电子技术领域的专家,其牵头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刚落户江苏,他在会议间隙积极与同行及地方政府代表交流,期望加速产业落地。

黄维院士表示,将围绕信息显示、信息传感、信息探测等领域,以及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国家重大需求,为江苏新兴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布局贡献力量。

江苏明确提出,将以原始创新和前沿科技为引擎,推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这是其“新打法”。2025年,江苏将加大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3.35%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也将再创新高,达到51%左右。

江苏省科技厅厅长徐光辉强调,将力争在2025年在产业科技创新上取得突破,形成产业与科技创新融合的矩阵,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略科技力量聚合等六大行动,特别是在人工智能、脑机接口、量子计算及新能源等领域寻求重大突破。

高质量发展成为共识

不仅江苏,广东、山东、浙江等多个经济大省也密集召开“新春第一会”,将“高质量发展”置于核心位置。这些省份均强调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推动高质量发展。

广东提出深入实施“广东强芯”工程,加速集成电路重大项目达产;浙江则聚焦于教育科技人才改革发展及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郁建兴指出,这些举措强烈体现了以创新为引擎,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决心。

北京、安徽等地同样重视科技创新,强调其在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北京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攻克“卡脖子”技术;安徽则强调提升高质量科技供给,抢占科技制高点,化解“卡脖子”难题。

深化改革,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随着“十四五”规划收官,新的五年规划即将出台,各地“新春第一会”均将改革作为工作重点,聚焦多项重点领域改革任务,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基础、积蓄动能。

山东明确提出了包括推进融资平台和城投公司转型改革、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在内的10项重点改革任务,旨在剥离政府融资功能,推进市场化运作,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山东省委改革办副主任张祚亭表示,这是应对当前形势,以改革破解难题、增添动力的实际行动。

同时,改善营商环境也是各地关注的焦点。上海发布了营商环境8.0版行动方案,推出58条任务举措,特别是在融资、公平竞争等“老大难”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化、突破性任务。

此外,扩大制度性开放,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也是多省关注重点。河南将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打造高效算力传输和通信网络枢纽;湖北则致力于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服务国家大局。

(总台央视记者报道)

(文章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