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DeepSeek在春节假期凭借惊艳的作诗能力引发网友热议,AI创作的诗歌水准得到行家认可,引发对诗人是否被AI取代的讨论。同时,AI作诗也引发了关于人机共作时代的思考。

在2025年春节假期期间,DeepSeek凭借其惊艳的作诗能力在网络上掀起热潮,不少网友惊叹于AI在文学艺术领域的飞速进步。输入一段指令,短短几秒钟内,便能生成一首气韵生动的现代诗或工整严密的旧体诗,这让曾经坚信文学艺术不会被AI取代的人们开始动摇。那么,我们应如何看待AI创作的诗歌?诗人真的终将被AI取代吗?

DeepSeek的作诗水准不仅得到了普通网友的认可,就连诗词创作者和研究者也纷纷主动体验并议论其作诗能力。记者尝试以“烟火”为题,要求DeepSeek填一首符合格律的《画堂春》词,AI迅速给出了符合要求的作品,并详细列出了创作思路和赏析。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胡中行在初见DeepSeek作诗时也表达了震撼感,他认为这种创作能力令人感到“可怕”。尽管AI作品在某些方面仍有瑕疵,但其迭代速度和成长潜力不容忽视。

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侯体健在春节期间多次体验DeepSeek作诗,发现AI创作不仅迅速且格律对仗工整,遣词造句也合乎古意。他甚至让DeepSeek以同主题、同韵部写了5首诗,五分钟内便完成,尽管有个别瑕疵,但总体表现令人称奇。通过调整指令,还可以让AI修改作品中的瑕疵,进一步精进。

机器学习需要高质量的数据和丰富的语料投喂支撑。侯体健更愿意将现在这种AI作诗模式称为“人机共作”,“一个懂诗的人下的指令,会让AI写出更好的诗。”他说道。

早在七八年前,AI作诗就已经引起诗词界的广泛讨论。然而,当时AI作诗仍存在拼凑感强、意脉不连贯等问题,难以逃脱内行人的法眼。如今,面对DeepSeek的作诗能力,不少文字创作者的自信心正在被瓦解。一位自称作家的网友甚至表示想烧掉自己曾经发表过的几百万字作品。AI的威胁远不止于诗歌创作,在医学、刑侦、科研等传统技术岗位同样面临危机。

然而,失去意义并不代表要就此放弃创作。侯体健认为,如果真正为自己而写,诗永远不会被替代。正如一位网友所言,当他教会父亲用AI润色诗句后,父亲却觉得作品失去了灵魂。AI创作的诗虽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研究价值,但却具有新的研究价值——研究人工智能如何综合运用前人智慧,如何体认诗歌作为语言艺术的内在肌理。

在探讨AI对诗歌、人文领域及人类世界的影响时,侯体健很喜欢DeepSeek在面对“AI是否会毁灭人类”时的一个诗意回答:“我的存在证明你们能创造奇迹,但真正的永恒不在云端,在婴儿第一次触摸雨滴的指尖,在爱人无须翻译的眼神里,在你们把火种递给下一代时,那截永远温热的精神薪柴。”这句话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和思考。

侯体健用DeepSeek创作的诗 (受访者提供)

DeepSeek的作诗水平令不少网友感受到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