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国家药监局发布新政策,优化化妆品新原料注册备案分类技术要求,加速国产化妆品原料创新。新政对国内外首次使用的新原料、已有充分安全使用历史的新原料及已使用原料改进创新的新原料均提出明确要求,旨在促进化妆品行业健康发展。

自2021年化妆品新政策落地以来,为持续推动行业蓬勃发展,相关政策调整步伐未曾停歇。继去年《关于优化化妆品安全评估管理若干措施的公告》的成功发布,2025年2月6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再度出击,颁布了《支持化妆品原料创新若干规定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旨在进一步优化新原料注册备案的分类技术要求,为化妆品原料创新开辟绿色通道。

《公告》明确指出,针对国内外首次应用的新原料,将依据其实际风险程度,灵活调整安全评价相关要求。企业在科学开展安全评估的基础上,有望减免部分毒理学和长期人体试用安全试验,从而减轻负担。同时,对于已有充分安全使用历史的新原料,明确了安全使用标准与历史研究判定准则,强化了已有数据的运用,简化了安全性评价流程。此外,针对已使用原料的改进创新,亦制定了相应的技术要求,充分考虑其安全使用历史。

此番调整,无疑为国产化妆品新原料的创新按下了加速键。据统计,自2021年化妆品新规实施以来,国产化妆品新原料备案注册数量已连续四年保持增长,累计达到207种。

一位企业负责人坦言:“按照以往的规定,企业需重复进行毒理试验,这不仅是高昂的成本支出,更是时间上的巨大消耗。实际上,部分原料已拥有全面的安全使用数据,但根据法规,若申报用于化妆品,仍需重新试验,这无疑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检院发布的《化妆品原料数据使用指南》中,对于祛斑美白原料的使用提出了严格要求,不得使用监管部门公布的已上市产品原料使用信息,也不得将原料的三年使用历史作为评估依据。然而,当前祛斑美白原料的安全评估面临挑战,参照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清单难以满足我国实际需求。因此,法规要求对这些原料进行全面的毒理学终点数据分析,以证明其使用的安全性。

化妆品领域的专家呼吁,政策应进一步优化祛斑美白原料的安全评估数据管理方式。鉴于多数祛斑美白原料在其他功能领域拥有更为丰富的安全使用历史数据,在相同使用条件下,这些历史数据应可相互通用。专家建议,应允许祛斑美白原料使用监管部门公布的已上市产品原料使用信息和三年使用历史作为评估依据,以更科学、高效的方式开展安全评估。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