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新春第一会”聚焦科技创新,打造全国影响力高地
AI导读:
2025年2月6日,武汉市召开新春首场科技创新大会,聚焦“六个融合”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致力于打造一个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同时,武汉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备受国际认可。
2025年2月6日,武汉市迎来了新春后的首场重头戏——全市科技创新大会。此次大会作为武汉连续第四年将“新春第一会”聚焦于科技创新领域,释放出强烈信号,预示着新的一年里,武汉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据第一财经记者报道,武汉市今年将围绕“六个融合”战略,深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发展,致力于打造一个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具体目标包括: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增至3500家,新建10家外资研发中心和5家国际企业创新中心,全年新增高质量科技成果入库1500项,推广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并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尽职容错免责机制。
武汉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成就斐然,备受国际认可。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武汉在全球科技创新集群中排名第13位,国内排名第5位。同时,《自然》杂志发布的《2024自然指数-科研城市》也显示,武汉在全球科研城市中位列第9,国内排名第5。
武汉市科技创新局副局长胡军透露,过去一年,武汉科技产业取得了显著进展。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荣获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武汉地区牵头完成的通用项目共获奖19项,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2,创历史佳绩。此外,一系列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在武汉诞生,如全球首片8寸硅光薄膜铌酸锂晶圆、首颗医学遥感科学实验卫星等,展现了武汉在高端芯片、心肌旋切、北斗通导遥一体化等领域的世界领先技术。
2025年,武汉将围绕“六个融合”战略,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拓展开放协同创新网络和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等六个方面,全面推进科创高地建设。
武汉市发改委副主任张皓介绍,武汉已围绕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搭建了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三大平台,以促进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今年,武汉将继续服务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北斗等重点产业发展,计划新建4家市级产业创新中心,支持不低于30家单位争创省工程研究中心,推动创新资源共享和生产要素共聚。
在产学研深度融合方面,武汉已组建了首批10家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取得了显著成果,如存储器实验室实现了国产车规级存储产品的“零突破”。未来,武汉将继续支持这些实验室的优化升级和壮大,并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资源,谋划新的一批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
在推动制造业创新方面,武汉将聚焦产业、赛道、企业三大领域,打造新的先锋。传统产业方面,将推动低碳炼钢改造,发展高端电子化学品等精细化工产业;优势产业方面,将强化存储器、化合物半导体等领域的创新能力;新兴产业方面,将建设工业软件生态共性平台,突出发展生物创新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等。
此外,为推动中部地区产业创新,武汉还将构建市域“一城五谷三廊”创新空间布局,强化武汉都市圈创新合作,并推动鄂湘赣“中三角”协同发展。同时,武汉还将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多元载体。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武创院与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共建了武汉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一年来已储备了近500项颠覆性技术项目,其中2个项目已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颠覆性技术创新重点专项立项。未来,武创院将继续依托该中心,探索颠覆性技术的创新机制,打通技术成果转化的通道。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图片及链接信息已保留)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