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研报:四足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加速迈向商业化
AI导读:
中信证券发表研报指出,四足机器人凭借灵活性与稳定性优势,在工业、应急、军事及消费领域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随着算法优化与成本控制,四足机器人正加速商业化进程,市场规模预计将持续增长。
财中社2月5日电 中信证券最新研报聚焦四足机器人市场,指出该类机器人凭借灵活性与稳定性双重优势,在工业巡检、应急救援、军事应用及消费级市场展现出巨大潜力。随着算法的不断优化与大模型驱动的智能化升级,加之关键零部件技术成熟度的提升与成本的有效控制,四足机器人正加速迈向大规模商业化阶段。中信证券对此持乐观态度,尤其看好拥有技术优势的四足机器人整机制造商及高壁垒零部件供应商。
四足机器人,又称机器狗,其设计灵感源自四足动物的步态与运动模式,能够在复杂地形中自如行走、奔跑及跳跃。历经四十余载的技术深耕,四足机器人已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应用,并逐步拓展至多元场景。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及中国四足机器人市场规模分别达到约10.74亿元与4.68亿元,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分别跃升至80.33亿元与48.28亿元,2024至2030年间,全球及中国市场年复合增长率(CAGR)分别约为33%与40%(不含军用)。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美国长期占据四足机器人技术领先地位,但中国企业如宇树科技与云深处科技已迅速崛起,2023年两者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分别高达41%与11%,分别位居全球第一与第三位。
四足机器人的卓越性能得益于其复杂的系统构成,包括驱动系统、控制系统、感知系统、通信系统等关键部分。以宇树科技Go2四足机器人为例,其系统价值分布如下:
- 结构件与驱动系统:占据总价值的60%-70%,采用高强度轻量化材料打造机身,动力核心由精密关节电机与锂电池构成,确保机器人的动力、运动性能与续航能力。
- 控制系统:占比约15%-20%,包含高性能运动控制器与IMU等,负责实时数据处理与指令输出,确保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稳定性与精确性。
- 感知系统:占比约10%-15%,以激光雷达为核心,结合足端力传感器与摄像头,为环境感知与路径规划提供精准信息。
- 通信系统:占比约5%-10%,保障机器人在多样场景中的协同效率与信息流通。
- 其余功能模块:如模组、照明灯、麦克风等,占比约5%-8%,提升用户体验与功能扩展性。
当前,四足机器人产业仍处于初期阶段,性价比提升成为其大规模应用的关键。性能上,四足机器人在自主性、智能性等方面仍有待突破,AI大模型的应用与算法优化将是提升智能化水平的关键。成本方面,国产化技术的突破与供应链的完善有助于降低成本,但部分零部件在自动化量产与长期稳定性方面仍需加强。因此,整机厂自研核心零部件成为行业趋势。
然而,行业亦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智能化迭代不及预期、关键零部件迭代滞后、国产化进程受阻以及产业链中上游竞争加剧等。
(来源:财中社)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