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本文介绍了生猪企业在经历市场洗礼后业绩回暖的情况,以及多家猪企预计扭亏为盈的现状。同时,文章还探讨了生猪企业探索穿越猪周期的新路径,包括加强内部管理、灵活调整产品销售结构、参与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等措施。这些措施共同推动了生猪产业的稳健发展。

伴随着生猪产业规模化的迅猛推进,以及非洲猪瘟带来的深远影响,缺乏有效疫病防御和价格波动抵御能力的养殖场逐渐被市场淘汰。生猪企业纷纷采取降本增效措施,以降低生猪养殖成本,这一新形势使得传统揭示生猪生产与价格关系的“猪周期”理论逐渐失效。经历了一系列市场洗礼后,生猪企业的利润开始稳步回升。

生猪企业业绩回暖,扭亏为盈成常态

2024年年初,农业农村部对《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进行了修订,将全国能繁母猪的正常保有量目标调整为3900万头,并将能繁母猪存栏量的正常波动下限调整至正常保有量的92%。在相关调控措施的引导下,生猪产能得到了有序调整。数据显示,2024年4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降至3986万头,较2023年年底减少了156万头。自2024年5月起,生猪养殖开始扭亏为盈,8月份更是达到了每千克20.35元的年内高点。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生猪出栏量共计70256万头,同比下降3.3%;猪肉产量5706万吨,同比下降1.5%。截至2024年年末,生猪存栏42743万头,同比下降1.6%。而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2024年出栏生猪头均盈利214元,较2023年提高了290元。

生猪价格的反弹直接带动了养殖企业的利润增长。从近期三家生猪养殖头部企业发布的2024年年报预告来看,牧原股份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70亿元至180亿元,同比增长531.88%至555.87%;温氏股份预计净利润为90亿元至95亿元;新希望预计净利润为4.5亿元至5.5亿元,同比增长80.58%至120.71%。

这些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中披露的业绩变动原因显示,2024年猪企扭亏为盈的主要原因在于养殖成本的降低和生猪行情的回暖。牧原股份表示,报告期内公司生猪出栏量、生猪销售均价均较2023年同期有所上升,且生猪养殖成本有所下降。温氏股份则指出,报告期内公司销售肉猪同比增长,毛猪销售均价同比上升,同时叠加饲料原料价格下降的影响,公司养殖成本同比大幅下降。

牧原股份在2024年进行了机制创新,更新了奖励和薪酬方案,提升了养猪效率和降低了养殖成本。同时,公司加强了人员选拔与培养,提升了管理干部能力,并创新非洲猪瘟防控机制,不断优化疫病防控标准化流程。这些措施共同推动了公司生猪养殖成本的持续下降。

新希望也在2024年实现了生猪养殖业务的显著改善。公司对部分场线进行了正压通风设施的改造,疫病的发病率同比下降78%,母猪生产效率不断提升,断奶成本下降。同时,育肥存活率也稳步提升,对饲料成本的下降起到了关键作用。

生猪企业探索穿越猪周期的新路径

生猪价格是影响生猪养殖企业盈利空间的重要因素。然而,在新趋势下,猪周期长度缩短、波动频率加快,严重影响了生猪企业的养殖利润。针对这一挑战,生猪企业纷纷探索穿越猪周期的新路径。

牧原股份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始终认为应把精力放在内部生产上,把猪养好以应对周期。牧原股份通过坦然面对周期、奋力向内求的方式,不断提升成本控制能力,以驾驭不确定性并向确定性进发。

新希望则通过灵活调整产品销售结构、全面从生产思维转为经营思维的方式应对猪价波动。在出栏生猪中,公司会根据行情变化适当增加仔猪、种猪等品种,提前锁定一部分利润。同时,在屠宰端提倡养宰联动,通过自有屠宰场采购的模式保证公司生猪产品售价稳定。

此外,生猪企业还积极参与期货套期保值业务以规避饲料原材料价格及生猪价格大幅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牧原股份、新希望、唐人神等上市猪企均发布了套期保值公告,涉及玉米、豆粕、生猪等养殖相关期货品种。这些企业通过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操作对冲了原料价格波动风险和采购成本上升的风险。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套期保值策略的普及和企业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生猪行业整体抗风险能力将进一步增强。这将为市场稳定注入信心并推动生猪产业稳健发展。

对于2025年的生猪产能规划,牧原股份表示将在年报中披露相关计划。新希望则预计2025年出栏量将达到1600万头至1700万头。这些企业将继续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深挖成本空间、提升生产效率并降低养殖成本以应对未来的市场挑战。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