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硅产业发展迅猛,工业硅与多晶硅成本下降出口增长
AI导读:
我国晶硅产业发展迅猛,工业硅成本同比下降9.53%,多晶硅已成为太阳能光伏材料的主要原料,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多晶硅生产和消费国,且于2024年7月由多晶硅净进口国转为净出口国。
当前,全球范围内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推进“双碳”目标已成为普遍共识,这同样指引着我国新能源的发展方向。近年来,我国晶硅产业蓬勃发展,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为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支撑。随着工业硅生产技术的不断革新,我国工业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同时,光伏产业等清洁能源领域也展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使我国跃升为全球最大的多晶硅生产和消费国。行业专家预测,随着生产技术的持续进步,我国晶硅光伏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工业硅平均生产成本降幅达9.53%
作为光伏产业的基础原材料,工业硅正逐步成为推动我国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据悉,工业硅的主要生产成本包括电力和还原剂,占比分别为30%~35%和25%~30%,其余成本则涉及硅石、电极、人工、折旧及其他费用。据SMM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工业硅553#的平均成本从2023年底的13330元/吨降至2024年底的12060元/吨,降幅达到9.53%。厦门国贸有色矿产副总经理戴佳伟指出,技术进步、能源转型以及碳质原料价格的下跌是导致工业硅生产端成本下降的关键因素。
2024年,工业硅原料成本价格普遍下滑。例如,各地区硅石价格均有所降低,即便需求持续高企的湖北地区硅石价格也出现了下行趋势。数据显示,2024年湖北硅石价格从2023年底的462.5元/吨下降至年底的435元/吨,降幅为5.95%。
从技术进步的角度看,广发期货分析师纪元菲认为,大型企业的加入促进了工业硅市场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有利于降本增效。大型炉型的单炉产量屡创新高,部分小型企业的单炉产量也有所提升。相关数据显示,随着工业硅生产技术的持续进步,单炉产量提高了10%~15%,进一步推动了总产量的增长。
浙商期货新能源项目部部长陆诗元表示:“随着多晶硅一体化产能的投放和大炉子技术的改进,实际产能增量远超预期。”近年来,技术突飞猛进,小炉子检修挖炉的频次大幅降低,大炉子甚至无需挖炉,日产从50吨/台提高到65吨/台。按市场统计的炉子数量计算,全国产能已达960万吨/年,其中西北地区5省的产能规划已达530万吨。若仅考虑头部两家大厂和多晶硅、有机硅一体化产能,则已超过420万吨/年。目前一体化产能仍在规划中,即便未来淘汰12500KVA以下的炉型,也只能淘汰约370万吨产能。若需求稳定在40万吨/月,则工业硅一年的需求为480万吨,可能仅头部两家大厂和一体化产能就能满足全国全年需求。
陆诗元还指出,除了增加供给外,更重要的是各方面单耗的降低以及余热发电的应用,目前大炉子的电耗极低。多晶硅产业为了降本增效,不断改善原材料的接纳程度,导致市场对工业硅质量的包容度大幅提升。据陆诗元介绍,在西北调研时发现生产97硅的成本比生产交割品规定的99硅成本低2000元/吨。他认为,如果市场真实可用的工业硅质量下降,将显著降低生产成本。此外,一体化企业可能还享有对多晶硅的优惠电价政策,在多晶硅需求不佳的情况下,这些优惠额度可以转移给工业硅生产端,这也导致了2024年工业硅成本的持续下降。
展望2025年,工业硅行业有望迎来技术革新。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副秘书长谢洪介绍,当前工业硅生产正迎来技术性突破,大型直流工业硅冶炼炉的技术更新有望带来15%~20%的节电效果,从而大幅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我国工业硅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据悉,直流电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铝合金行业,未来有望在工业硅行业逐步推广。
多晶硅净出口同比增长超300%
在晶硅光伏产业链中,多晶硅是太阳能光伏材料的核心原料。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常务副会长林如海介绍,光伏产业链主要包括硅石、工业硅、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装机等环节。其中,多晶硅是投资规模最大、技术壁垒最高的生产环节。多年来,我国多晶硅产业在产业规模、生产成本、技术进步、市场价格等方面为整个产业链作出了巨大贡献。
过去十年间,全球多晶硅产能和产量总体呈增长趋势,而中国是主要增量来源。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数据显示,全球多晶硅产量从2014年的30万吨增长至2023年的159.7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0.42%。同期,我国多晶硅产能和产量分别从16.5万吨和13.5万吨增长至210.5万吨和147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32.7%和30.4%。
纪元菲表示:“和工业硅一样,电力是多晶硅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多晶硅主产区的电价比海外低,能源成本优势明显。”这也是我国多晶硅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国内产能的释放和产量的增加,近年来我国多晶硅对外依赖度进一步降低,并于2024年7月由多晶硅净进口国转变为净出口国。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7月我国多晶硅进口量为2921吨,出口量为5793万吨,出口量远大于进口量,实现净出口2871吨。从全年角度看,2024年我国多晶硅累计净出口0.02万吨,其中累计进口3.98万吨,同比下降36.76%;累计出口4.00万吨,同比增长超过300%。
展望2025年,纪元菲认为,随着海外下游产能的释放以及国内多晶硅价格的性价比优势,多晶硅出口有望持续增长,并成为多晶硅需求的新增长点。
林如海强调:“硅能源产业是一个新兴的、绿色的产业,也符合当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条件。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硅产业的发展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他认为,硅产业链各环节在提高产品性能、降低成本、安全生产、绿色发展、智能制造等方面仍有大量工作要做。他建议,行业应营造良性竞争环境,保持持续创新能力。只有确保各环节拥有合理的毛利率,头部企业才能保持创新能力,产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从而有力推动“双碳”目标的顺利实现。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