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本文分析了碳酸锂价格飙升的原因,包括磷酸铁锂装机量的增长拉动需求、供应增速落后、进口量增加等。同时探讨了成本支撑、市场化成交匮乏等问题,并提出了入股上游等解决方案。

磷酸铁锂装机量的迅猛增长,直接推动了上游碳酸锂需求的激增。新能源造车领域的两位领军人物,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与理想汽车CEO李想,近期均对碳酸锂价格的飙升表示了强烈关注。

李斌在四季度及全年财报会上指出,经过对上游各环节的深入研究,认为当前碳酸锂涨价的投机性因素占据主导,供需之间的差距并未达到如此悬殊的程度。而李想在3月26日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上则表示,碳酸锂的成本实际上可能仅为3-5万元,当前价格过高,已近乎暴利。他进一步指出,碳酸锂的价格走势可能会与石油类似,不再单纯依据成本来计算。

碳酸锂的价格从每吨4万元飙升至52万元,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大宗商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复杂,其中供需关系起到核心且长期的“锚定”作用,而成本支撑与市场预期等因素则起到次要作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复盘碳酸锂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的上涨走势发现,以2021年为例,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367.7万辆,同比增长152.5%,而同期国内碳酸锂产量仅为23.04万吨,同比增长32.97%。供需缺口显著,导致碳酸锂价格飙升。

锂价复盘:价格飙升由紧缺驱动

锂价的上涨可以追溯到一年前,当时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仅为7.8万元/吨,这是本轮价格飙升的起点。21世纪资本研究院早在2021年3月5日就已明确指出,结合中长期行业供需、产品价格运行、生产成本等因素判断,锂价拐点已经十分明确。

此后,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从2020年全年的5.8%增至2021年12月的22%以上。同时,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在2021年反超三元电池,增速明显高于三元电池。

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累计154.5GWh,同比增长142.8%。其中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累计79.8GWh,占总装机量51.7%,同比增长227.4%。而磷酸铁锂对应的磷酸铁与碳酸锂的需求也随之大幅增长。

反观碳酸锂供应方面,虽然2021年国内产能利用率有所提升,但产量增速远远落后于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的增速。工信部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碳酸锂产量为24万吨,同比增长40.4%。而百川盈孚跟踪的数据则为23.04万吨,同比增长32.97%。供需缺口部分通过进口予以补齐。

进口量的增加意味着国内碳酸锂供应更加紧张,价格上涨也更加激烈。2021年8月,碳酸锂价格结束横盘,国内电碳价格从9万元/吨上涨至10月份的将近20万元/吨;2022年1月,电碳再次从30万元附近一路上涨至超过50万元。

在碳酸锂价格加速上涨期间,国内盐湖因天气原因产量季节性下降,进一步加剧了供求失衡的矛盾。复盘之下,可以清晰地看到上游原料供给与下游需求增长之间的矛盾。

成本支撑与市场化成交的匮乏

供需关系决定大宗商品运行趋势,而成本支撑、市场交投和心理预期等因素同样不可忽视。李想所提到的碳酸锂成本3-5万元的说法并不符合实际情况,这一成本仅适用于国内盐湖生产企业。

国内盐湖生产企业具备成本优势,但产能占比相对有限。国内碳酸锂产能三甲分别为赣锋锂业(4.3万吨)、非上市公司江西南氏锂电(4万吨)、天齐锂业(3.5万吨)。这些企业的主要原料来源为澳洲矿山或国内锂云母矿山,因此衡量行业成本时不能仅考虑盐湖生产成本。

进口锂精矿的价格也大幅上涨,对锂盐产品售价构成了显著支撑。锂精矿价格由年初的405美元/吨涨至年末的2560美元/吨,最新销售价格已突破2800美元/吨。按照汇率及生产比例计算,仅此一项成本便达到16万元,加上其他辅料和燃料价格,单吨生产成本超过20万元。

国内大部分锂盐企业高度依赖澳洲锂精矿进口,因此进口锂精矿价格的上涨使得这些企业的成本端出现明显抬升。针对碳酸锂价格过快上涨的情况,主管部门已公开表态要适度加快国内资源开发进度,打击投机炒作行为,并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强化协作、共同发展。

锂盐行业作为一个原本相对小众的市场,其贸易环节明显小于钢材等更为“大宗”的市场。主流碳酸锂生产企业如南氏锂电等已停止报价,主流大厂货源主要供给产业链客户,通过市场化交易的碳酸锂数量十分有限。

交投数量较低导致市场深度、厚度不足,“卖方市场”特点明显,这一定程度上也对锂盐价格起到了助涨的效果。

解决方案:入股上游或为出路

锂盐企业现阶段正处于景气周期的顶点,毛利率普遍较高。然而,这种好日子是前几年上游企业用“性命”拼出来的结果。天齐锂业和赣锋锂业等行业龙头在行业底部时进行了积极布局,才使得国内锂精矿供应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下游电动车企业是否也应进行自我反思?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指出,过去汽车厂对车规级芯片、操作系统等短板弱项缺乏足够重视,现在应采取行动进行布局。同样的思路是否也可以借鉴到锂电产业链?

下游动力电池、整车企业是否可以通过参股上游锂矿企业的方式获得更为稳定的原料来源?比亚迪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布局,计划入股盛新锂能等上游企业。而新势力造车企业则尚未有实质性动作。

入股上游企业只能起到“治标”的效果,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要加速供给端释放。通过供给“增量”缓解当前供需紧张的矛盾,实现碳酸锂等产品的供需再平衡和价格理性回归。

碳酸锂价格走势图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