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市场价格趋稳,期货市场依然强劲
AI导读:
经历十一长假后,国内生猪市场价格逐步趋稳,但期货市场上生猪期货依然保持强劲态势。分析人士指出,猪价上涨受养殖端惜售影响,但未来或面临供应增量压力。同时,饲料价格上涨推高养殖成本,政府积极投放中央猪肉储备以防猪价过快上涨。
经历十一长假后,国内生猪市场价格在经历了阶段性价格上涨后逐步趋于稳定。然而,在期货市场上,生猪期货依然保持强劲态势,10月12日,生猪期货主力合约2301成功突破24000元/吨大关,创下自2021年5月以来的新高。
分析人士指出,近期猪价走强主要受到养殖端惜售情绪的影响,导致阶段性供应缩减,进而支撑价格重心上移。然而,随着这部分增量供应的逐步释放,预计将对后期旺季价格带来反向压力。
数据显示,十一长假期间,国内生猪价格显著上涨,出栏均价整体上移了2元/公斤。据农业农村部监测,2022年9月26日至10月2日,全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生猪平均收购价格为24.74元/公斤,环比上涨1.4%,同比上涨高达88.3%。白条肉平均出厂价格也呈现上涨趋势,环比上涨1.3%,同比上涨76%。
尽管节后国内生猪市场继续延续上涨态势,但整体涨幅有限。国庆假期后,猪价在经历了快速上涨后开始趋于稳定,全国生猪出栏均价围绕26.2元/公斤呈现震荡偏强运行态势。搜猪网数据显示,10月11日全国瘦肉型猪出栏均价为26.26元/公斤,同比涨幅高达143.83%。
搜猪网分析师冯永辉表示,从终端消费来看,猪肉市场存在剩货现象,因此反馈到生猪价格中也呈现趋稳态势。目前,全国外三元猪的出栏价格普遍在13元/斤左右,高价区域价格在13.5元/斤,低价区域则在12.5元/斤的价位。
对于猪价上涨的原因,宝城期货金融研究所高级农产品研究员毕慧分析认为,一方面,大型养殖厂出栏量阶段性减少,同时散养户由于价格上涨出现压栏惜售情绪,导致市场上阶段性供应量低于正常预期;另一方面,肥标猪价差拉大,二次育肥吸引力增强,这部分产能主要集中在9月份。然而,她指出,目前二次育肥的生猪最终还是要投向市场,只是出栏时间后移了,预计在今年年底或明年1月份会集中投向市场,对当时的市场形成压力。
此外,受豆粕、玉米等原料价格上行影响,近年来国内饲料价格不断攀升,拉涨了养殖成本。国庆节后,部分饲料企业再度宣布涨价。不过,从2022年6月开始,在自繁自养条件下,每头肥猪养殖利润保持在300元以上,且生猪市场已开始扭亏为盈。截至2022年10月11日,自繁自养条件下每头肥猪养殖利润基本在600元~800元。
为防止猪价过快上涨,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响应中央储备肉的投放工作。自9月份以来,已投放了四批中央猪肉储备,投放量分别为3.77万吨、1.44万吨、1.5万吨、2万吨。而在十一长假尾声,国家发改委再度发布消息称,将投放今年第五批中央猪肉储备,并表示必要时将进一步加大投放力度,指导各地同步投放地方政府猪肉储备。
冯永辉提醒,国庆假期猪价快速上涨后,已出现大量压栏现象。一旦出现集体性压栏,后期的猪价有可能会出现大幅下跌。因此,他建议养殖户应理性看待市场变化,合理安排出栏计划。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