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4年智能驾驶技术迅猛发展,上海虽具备先发优势,但仍面临法规管辖范围有限、测试成本高、区域孤岛效应等挑战。人大代表提出完善地方性法规、简化测试流程、扩大示范运营区域等建议,以推动智能驾驶技术的健康发展。

2024年标志着智能驾驶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纷纷抢滩资本市场上市,国内外多地政府也相继发布了推动智能驾驶发展的相关政策。无人驾驶出租车在国内外舞台上大放异彩,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已从上半场的电动化角逐,进入了下半场智能化的激烈比拼。在这一全球科技前沿领域,上海虽具备先发优势,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在今年上海两会期间,多位人大代表针对智能驾驶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自2016年起,上海便率先在嘉定区设立了全国首个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为智能驾驶的发展开辟了新赛道。2023年,上海市成功启动了首批智能网联出租车的示范运营。进入2024年7月,更是有4家企业荣获了上海市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的示范应用许可。上海明确提出,到2025年要初步构建国内领先的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体系,并力争实现5000亿元的产业规模。

然而,上海市人大代表杨国平指出,当前上海自动驾驶的地方性法规管辖范围仅限于浦东区域,尚未覆盖全市范围。此外,全无人自动驾驶出租车在通过测试并获得示范运营资质的过程中,所需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均较高,这无疑影响了自动驾驶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导致部分企业将资源转移至其他城市,减少了在上海的投入。

杨国平还提到,目前上海开展自动驾驶出租车试点应用的嘉定、临港、金桥、奉贤等区域之间缺乏连接,形成了孤岛效应,这不仅分散了企业的投入资源,还增加了运营成本,使得建立有效的盈利模式变得困难。

针对上述问题,杨国平建议,应启动全市范围内的智能网联汽车地方性政策法规的制定工作,特别是在自动驾驶出租车牌照方面推出创新举措,考虑将巡游出租汽车牌照转化为自动驾驶出租车牌照。同时,建立健全的自动驾驶出租车监管机制,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标准。

他进一步提出,应简化测试流程和项目,降低企业的测试成本,以加快推进全无人驾驶出租车的示范运营。此外,还应扩大智能网联汽车的示范运营区域,将主要交通枢纽连接起来,如嘉定区可探索连接虹桥枢纽,浦东新区可连接浦东机场。同时,试点打通高架桥、快速路连接线的试点区域,使全市的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区域相连成片。

杨国平还强调,应推进长三角地区自动驾驶出租车的协同发展,鼓励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吸引更多自动驾驶企业向上海投入资源,从而提升上海在全球自动驾驶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面对即将到来的规模化商业化,另一位人大代表沈铱也对监管创新提出了多项建议。她建议进一步完善《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管理办法》,结合已有的智能网联汽车事故案例经验和未来规模运行的需求,明确相关责任和义务。新法规应涵盖智能网联汽车的道路测试、商业运营、事故处理、数据保护等方面,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沈铱指出,应构建统一的智能网联汽车数据监管平台,确保数据的安全、完整和可追溯性。该平台应具备数据收集、存储、分析、处理等功能,以加强对智能网联汽车运行数据的监管,保障车辆和用户的信息安全。

她还建议提高交警部门对智能网联汽车事故的应对能力,进一步完善事故处理流程和标准,确保事故处理的公正性和高效性。同时,在主要路口升级信号灯系统,实现数据上车,并推动对现有交通基础设施进行智能化改造研究。

智能驾驶汽车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