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人形机器人产业引领风潮,大湾区协同发展助力未来
AI导读:
深圳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在街头行走的视频走红网络,引发广泛关注。人形机器人产业成为新的产业风口,深圳处于领先地位。大湾区协同发展对于完善产业链、丰富应用场景至关重要。广东已拥有人形机器人相关企业过百家,市场前景巨大。
近日,深圳一款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在街头悠然行走的视频在网络上迅速走红。这款机器人行走姿势、步态、速度与人类相似,稳定性良好,散发着一种未经设计的“松弛感”,引发了全网惊叹。英伟达高级AI研究科学家Jim Fan对此也表达了震惊,并点赞询问:“这是真的吗?真的不是Sora生成的吗?”
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放量前景愈发明确。1月14日,广东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在广州开幕,九三学社广东省委、民盟广东省委等科技、经济界别的委员纷纷提交了关注人形机器人发展的提案。他们指出,去年工信部、科技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中,人形机器人被列为了十大创新标志性产品的首位。如今,机器人产业正成为继新能源汽车之后,中国又一个备受瞩目的产业风口,而深圳在这一领域无疑处于领先地位。
在提案中,民盟广东省委集体提到,国家和地方多个层面都在加快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发展。广东制造业基础雄厚,发展人形机器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全球约38%的人形机器人供应链企业在中国,而中国约28%的供应链企业集中在深圳,约58%的产业聚集在大湾区。广东已拥有人形机器人相关企业过百家,数量位居全国首位。
谈到人形机器人的市场前景时,民盟广东省委企业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广州里工实业公司总裁李卫铳表示,市场需求量巨大,未来人形机器人有望像手机一样人手一台。无论是家庭中对儿童、老人的陪伴,还是服务业、制造业数字化等场景,都将大量出现人形机器人的身影。目前,真正有能力大规模面向全球供应人形机器人的国家只有美国和中国。
深圳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已经走在全国前列。以比亚迪为首的车企纷纷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热潮不断升温。在比亚迪工厂,人形机器人已实现了从分拣、搬运到配送的室内外一体化的全自动流程和真无人物流。此外,“全球人形机器人第一股”深圳优必选的产品Walker S也备受瞩目,具备智能搬运、智能质检等能力,成为全球进入工厂实训最多的人形机器人,并已获得超过500台的意向订单。
文章开头提到的街头漫步机器人由深圳众擎机器人公司开发。该公司在2024年7月发布了首款科研教育版双足机器人,以3.85万元的售价刷新了双足市场的底价,并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实现了以百为单位的批量化交付。2024年10月,该公司又推出了街头漫步的首款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主要面向工业与家庭场景,售价预计控制在15万至20万元人民币之间。
李卫铳认为,虽然深圳的一大批企业已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拔得头筹,但产业发展仍存在不平衡的问题。急需下沉更多更完善的配套产业链,丰富多样化需求的应用场景,这些都需要大湾区各地协同发展才能完善。民盟广东省委提案指出,产业链协同发展体系尚不完善是目前产业面临的最大障碍。当前,广东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合作机制不健全,产业链稳定性和自主性不足,总体上仍处于全球智能机器人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整机企业实力较弱,与国内外领先的人形机器人企业相比,在技术、市场份额、品牌影响力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九三学社广东省委集体提案建议,应根据广东的产业特点,着力推动人形机器人率先在汽车产业落地,并重点支持原材料、电机、减速器、传感器、智能算法、机器人关节、运动控制、机器人操作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和核心软件技术的研发。同时,加强大湾区的机器人产业技术交流合作,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李卫铳认为,以深圳为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协同发展,有望在国内勇立潮头,进而推动中国机器人产业站上全球新高峰。

(文章来源:深圳商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