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产业步入加速发展阶段
AI导读:
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升级,人形机器人产业正迎来加速发展的重要节点。全球科技巨头纷纷宣布人形机器人领域最新进展,预计市场前景广阔。中国科技企业也在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未来将迎来更多创新突破和量产。
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升级,人形机器人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步入加速发展的全新阶段。近期,全球科技巨头们纷纷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并宣布了相关计划和目标。
1月11日,OpenAI发布了招聘信息,宣布正在重新组建机器人部门,专注于研发通用、自适应、多功能机器人。该部门将自主研发机器人及定制传感器套件,并由OpenAI内部开发的AI模型提供支持。这一举措显示了OpenAI在机器人领域的雄心和实力。
与此同时,特斯拉CEO马斯克也公布了未来三年人形机器人的预期量产目标,计划在2026年生产5万至10万个人形机器人。特斯拉的加入无疑为人形机器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2025年美国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2025CES)上,英伟达推出了“世界基础模型”NVIDIA Cosmos,旨在帮助开发人员创建照片级逼真的三维场景,并通过同时生成多个模型,帮助机器人找到完成任务的最佳方法。这一技术的推出,将进一步推动人形机器人的学习和进步。
清华大学战略新兴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胡麒牧在接受采访时表示,OpenAI、特斯拉、英伟达等公司的战略方向虽然各有侧重,但都指向了未来机器人的自主性、智能化和多功能化。这三大特性将成为人形机器人发展的重要方向。
高盛预计,到2035年,人形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80亿美元。面对如此广阔的市场前景,中国科技企业也在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在2025CES上,英伟达公布的14家合作人形机器人公司中,中国厂商占据了6席,包括宇树科技、傅利叶等独角兽公司,以及小鹏汽车等知名企业。
这些中国企业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宇树科技的H1是一款具备奔跑能力的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集成了双足行走、先进运动控制技术、多种传感器和AI算法等;小鹏汽车的“老铁”则是一款身高178厘米、重70公斤、拥有62个主动自由度的AI机器人,可模仿人类动作并进行自然对话。这些成果展示了中国企业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中航证券分析师卢正羽表示,未来几年将是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关键期”。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迭代将决定哪些企业能够脱颖而出。同时,智源研究院发布的2025十大AI技术趋势也指出,在行业格局上,近百家具身初创企业或将迎来洗牌;在商业变现上,将看到更多工业场景下的具身智能应用,部分人形机器人也将迎来量产。
添翼数字经济智库高级研究员吴婉莹表示,随着人形机器人在技术层面取得诸多突破性进展,已经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和技术关注。未来,预计人形机器人相关技术将持续创新突破,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产业协同更加紧密,政策法规也将更加完善。相关上市公司应提前布局,推动前沿技术的成果转化速度和效率,强化市场布局,在产业化浪潮中抢占先机。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