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年来,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但资金短缺和融资困难仍是挑战。金融机构正通过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等方式,助力破解养老服务融资难题,为养老服务业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

初冬之际,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的某养老院活动室内,张奶奶以一头银发轻拨古筝,一曲《茉莉花》旋律悠扬,赢得了在场老人们的阵阵掌声。“入住养老公寓后,我们享受着房间清扫、送餐上门、医疗保障等贴心服务,晚年生活过得十分精彩。”张奶奶满脸幸福地说。

近年来,随着老百姓对养老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特别是失能失智老人的长期照护需求,推动了养老公寓设施进行更多的适老化改造。该养老公寓的负责人感慨道:“得益于当地银行提供的3000万元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我们的营运资金得到了保障,也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增添了信心。”

在政策的有力支持下,我国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据民政部数据,全国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数量已达40.4万个,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更是提升至62.2%。《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9月末,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余额已达21亿元,累计支持金融机构发放优惠贷款30亿元,比上季度增长13%,惠及普惠养老服务机构87家和老年产品制造企业4家。

然而,在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及机构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资金短缺和融资困难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对银行信贷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指出,这既源于养老服务小微企业投资周期长、盈利水平低、缺乏合规足值抵质押物,也与针对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创新不足有关。

为应对这些挑战,日前发布的《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9年,养老服务网络将基本建成,服务能力和水平将显著增强,扩容提质增效将取得明显进展,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将持续优化。在养老金融方面,《意见》强调要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并满足养老服务机构信贷融资需求,同时加大政府性融资担保、再担保机构对养老服务小微企业贷款担保的支持力度。

娄飞鹏认为,这些措施有助于缓解养老服务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的担保难题,通过银保合作为其提供融资支持,并丰富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方式。目前,金融机构正积极行动,建设银行推出多个专项贷款产品以满足不同场景的资金需求;中国银行出台养老服务行业业务指引,提升信贷服务养老产业的专业性;中信银行则创新信贷、股权、REITs等业务模式,加大对养老产业的资金支持,助力其迭代升级。

娄飞鹏强调,金融机构应围绕深化养老服务加强市场和客户调研,创新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不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养老服务业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莫万贵也建议推动养老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的建立,为养老企业融资提供更强保障,并组建专业团队,结合财税手段制定综合金融方案,为养老企业发展综合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