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华泰证券发布报告称,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将在2025年至2027年间实现量产计划,国产供应商有望受益。人形机器人产业竞争激烈,2025年或进入商业化验证期,国产机器人探索中迎机遇。

财中社1月10日电华泰证券最新发布的行业报告深入剖析了工业/汽车/科技领域的动态,特别关注了马斯克在采访中透露的人形机器人量产计划。据马斯克所述,特斯拉计划在2025年生产数千台Optimus人形机器人,2026年产量将激增至2025年的10倍,预计达到5万至10万台,而到了2027年,产量将再次翻倍,预计增加至约50万台。这一明确的量产计划,凸显了特斯拉对机器人市场的重视,特别是其从1到N的放量策略。报告还指出,参考汽车供应链的放量节奏,2025年将是特斯拉机器人产业链定点、扩大国产化率的关键时期,国内供应商有望在这一波浪潮中充分受益。

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众多市场参与者正积极涌入这一领域。从海外来看,特斯拉近期频繁通过视频更新展示了Optimus在交互和运控方面的表现,而英伟达也计划在3月举办CTC2025大会,进一步推动行业发展。在国内,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及推动人形机器人等技术产品的研发应用,宇树科技、银河通用智能等国内企业也在积极展示其在小脑算法和大脑算法方面的进步。回顾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的新品多由初创公司推出,同时AI软硬件巨头和汽车等跨界公司也纷纷涌入,显示出具身智能商业化仍处于起步阶段,行业技术路线尚未确定,各类玩家正在有限且差异化的场景中探索技术迭代和商业应用。

展望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或将进入关键的商业化验证期,部分率先落地的企业有望打通数据闭环。人形机器人落地的难点在于软件与商业化,特别是需要强大的模型表征能力、大规模高质量的数据以及大脑感知决策模型能力和小脑运控算法的双泛化性。此外,机器人本体、多模态数据和结构的通用性也是一大挑战,考验着企业对技术栈的选择和人才团队的招揽。科技大厂或更有能力和概率在软件层面取得突破。同时,当前人形机器人市场尚未形成明确的PMF(产品市场契合度)反馈,因此,那些兼具软硬件能力和商业化场景的大厂,以及已找到差异化落地路径且技术实力强劲的初创公司,或能率先完成机器人PMF验证。

随着特斯拉机器人在2025年开启1-N的量产阶段,国产机器人或仍处于0-1的探索阶段,但预计将有更多跨界企业整合软硬件能力,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取得更大突破,为行业带来新的活力和机遇。

(文章来源:财中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