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医疗行业投融资环境分析与未来展望
AI导读:
本文分析了全球医药医疗投融资市场的现状与挑战,探讨了创新药企的融资环境、出海战略及行业复苏迹象,并采访了行业专家董慧慧,对未来行业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在过去的一年,全球医药医疗投融资市场依然深陷寒冬,融资环境严峻,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融资下行趋势未见缓解,资金更加集中于市场前景明朗的项目,概念性技术创新难以再吸引专业资金及公众投资者的青睐。
尽管如此,创新仍是医疗健康领域的核心驱动力,业内专家坚持不懈地推进研发,并努力争取资金支持。然而,对创新价值的认知已发生转变,从单纯追求技术极致转向了对效率的重视。
据致同咨询行业洞察显示,从国内融资规模来看,2020年至2023年,国内医疗健康领域融资额分别为2459亿元、2192亿元、1258亿元和829亿元,呈现逐年下降趋势,预计2024年全年国内医疗健康融资金额可能进一步下滑,跌破百亿美元大关。在上市方面,受上市规则调整影响,北交所和港交所成为新的IPO热门市场,国内Biotech企业回流港交所趋势显著,但估值偏低导致上市困难。
当前,医药行业亟需一个明确且潜力巨大的主线来凝聚资金,推动行业趋势性修复。尽管“减重药-多肽链”和“生物制造”等概念受到关注,但前者属于细分领域,难以带动整个行业规模,后者虽受国家政策支持,涉及多个细分领域,有望引领医药医疗行业复苏,但其持续性仍需观察。
展望2025年医药市场走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致同咨询生命科学与健康行业领导合伙人、融资与并购财务顾问服务合伙人董慧慧。她指出,随着全球疫情稳定,中国医药医疗行业迎来新机遇与挑战,行业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创新药物研发等方面取得显著进步,但受全球经济波动和政策调整影响,行业整体持续跑输大盘,仍处于下行和修复周期。
董慧慧认为,生物医药和创新药行业的寒冬主要源于资本市场低迷、监管政策收紧及企业过度扩张,但随着市场稳定、资本回流、政策松动,企业资金压力有所缓解,创新药领域的技术突破和民众对高质量医疗产品的需求为行业复苏提供了支撑,行业有望在2025年及之后逐步触底反弹。
她指出,中国创新药研发虽取得一定突破,但仍处于爬坡阶段,尚未完全度过市场周期低谷,预计整个医药产业的出清过程将持续到2025年中期,期间部分创新药企可能面临淘汰或整合。
关于生物医药科技企业融资数量下降的原因,董慧慧表示,这主要受到资本市场低迷、投资者谨慎态度及部分创新药企商业化进程未获市场认可的影响。她建议,创新药企应关注资金使用效率,合理规划研发投入,加强与国内外大药企合作,开展多元化融资渠道,并加强商业化能力培养。
在国产创新药出海方面,董慧慧指出,2024年国产创新药出海表现强劲,已有超30款创新药成功出海,其中多款创新药出海金额超过十亿美元。她认为,药企国际化布局需结合全球不同市场监管要求,成功闯关FDA需具备产品独特性、临床数据创新性、市场潜力、符合监管要求的生产工艺及竞争力定价策略。
同时,她提到,“NewCo”模式为生物制药企业提供了一条灵活的出海路径,有助于分散风险并最大化资源效益。此外,她还建议跨国药企在并购时关注具有独特竞争力的企业和创新技术平台,特别是在肿瘤、免疫、罕见病等领域。
最后,董慧慧表示,BD合作虽能为生物科技企业带来短期资金支持和市场拓展机会,但长期依赖外部合作可能影响企业自主创新和市场控制力。因此,创新药企还需在技术研发、产品商业化及全球化布局等方面做好准备。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