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票降价风潮背后:市场困境与多元化探索
AI导读:
新年电影票市场迎来降价风潮,19.9元电影票走红。但票价下降背后,电影市场陷入困境,需求不足。电影院采取局部低价策略,同时探索多元化发展,如情侣消费、私人定制等。根本而言,需推进电影产业市场化和开放性,提供更强产品和精准服务。
新年伊始,电影票市场迎来了一股降价风潮,众多观众惊喜地发现,网上购票时“票价降了”,19.9元的电影票迅速走红。据猫眼研究院发布的《2024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洞察》显示,电影平均票价已连续四年超过40元,因此,再次出现的“19.9元”票价无疑让不少人感到意外。
在相关购票平台上,《“骗骗”喜欢你》和《火锅艺术家》两部喜剧电影的最低票价均在19.9元左右。这一降价趋势得益于国家电影局启动的“全国电影惠民消费季”,从2024年12月至2025年2月,覆盖多个重要电影档期,多家机构合计投入不少于6亿元观影消费补贴,为观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
然而,票价并非一成不变,根据影城和场次的不同,票价浮动较大,最高价与最低价相差近40元。此外,调查显示,尽管票价下降,但大部分观众仍不会因为价格因素而轻易改变观影选择,影片的吸引力才是关键。值得注意的是,19.9元的电影票往往伴随着观影体验的牺牲,如座位位置不佳等。
电影市场陷入困境,需求不足成为主要问题。为了刺激需求,电影院采取局部、短期、垃圾时间的低价策略,以减少空置浪费。然而,2024年我国电影总票房同比下降23%,回到十年前水平。同时,影院规模持续扩张,竞争加剧,上映影片数量减少,大片稀缺,中小成本影片难以找到细分受众。
面对困境,电影院开始探索多元化发展,如瞄准情侣消费、私人定制、亲子陪伴等需求,甚至尝试将电影院打造成会场。然而,这些尝试并未形成有效的品牌度和认可度。电影院需要根据客户形态的不同进行弹性区隔,但这一做法成本高昂,难以普及。
对于消费者而言,看电影更注重线下体验的价值。电影院通常设在购物中心内,与购物、餐饮、社交等需求相结合,形成衍生与捆绑消费。因此,电影院可以考虑与餐饮联动,产生互相引流的效果。然而,这需要在非黄金时段才能实现。根本而言,电影产业需要继续推进市场化和开放性,提供更强的产品和更精准的服务,才能留住消费者。
(文章来源:羊城晚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