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
AI导读:
截至2024年7月,我国已有190多个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大模型上线,用户规模达2.3亿人。产业虽展现出广阔前景,但仍面临数据、算力和内容安全等挑战。政府、企业和消费者需共同努力应对。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7月份,我国已完成备案并上线、能够为公众提供服务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大模型数量已达到190多个,为用户提供了极为丰富的选择空间和多样化的使用体验。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已被置于创新发展的前沿位置,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和巨大潜力。
近年来,我国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在模型研发、算力建设和行业应用等方面。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4年6月份,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用户规模已达到2.3亿人,初步构建了一个相对全面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目前,相关企业数量已超过4500家,核心产业规模已逼近6000亿元大关,产业链更是覆盖了芯片、算法、数据、平台、应用等上下游关键环节。为了规范并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的健康发展,2023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部门联合发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举措。
尽管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在数据方面,高质量的中文语料库相对有限,行业数据的共享与开放性不足;在算力方面,我国自主高性能芯片的研发相对滞后,算力基础设施与全球领先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在内容安全方面,生成内容的真实性与合规性存在一定风险,如数据隐私泄露、虚假信息的生成等,亟需建立健全的安全标准和有效的监管体系。针对这些挑战,应从产业、企业和消费者等多个层面共同努力,不断丰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
在政府层面,应加强对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宏观指导和科学规划,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数据、算法、主体、场景等相关规定,提高法律法规的系统性、连贯性和协调性。同时,加大对关键技术和核心算法的研发投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创新,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进步。
在企业层面,应鼓励企业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提升核心竞争力。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推动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吸引和培养高端人才,形成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更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同时,引导企业加强行业自律和伦理规范建设,建立健全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机制,提升数据安全防护和治理能力,确保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
在消费者层面,应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和引导,提升其对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通过媒体宣传、科普讲座等多种方式,普及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基本知识和应用前景,增强消费者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同时,建立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加强对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市场监管力度,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图片来源于网络)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