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智能辅助驾驶安全引关注
AI导读:
近年来,新能源车智能辅助驾驶技术普及,但安全隐患也随之而来。记者走访多家门店试驾,发现不同品牌对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的提醒策略存在差异,部分销售人员夸大宣传。专家呼吁企业应监督销售人员,多提示风险,确保行车安全。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行业蓬勃发展,各类新能源车型层出不穷,其中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已成为众多车型的标配。车道保持、自动跟车、泊车辅助、避障预警等功能为驾驶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这些技术的普及也引发了一些安全隐患。
近日,有市民反映,在乘坐网约车时,司机长时间不观察路况,而是专注于玩手机,这让乘客感到十分担忧。类似的现象并非个例,随着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驾驶员开始依赖这些功能,甚至出现了“脱把”驾驶的现象。
为了探究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的安全性和销售人员是否进行了必要的安全提醒,记者近日走访了多家新能源汽车门店进行试驾。
在试驾过程中,记者发现,部分品牌的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已经相当成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动驾驶。例如,在鸿蒙智行体验门店,销售员向记者介绍,该品牌的几款车型都搭载了“3.0智驾功能”,能够实现点到点的“全智能驾驶”。在试驾过程中,记者在不介入驾驶的情况下,汽车能够沿着导航软件预设的路线行驶,行驶速度与周边其他车辆相仿。
然而,记者也发现,不同品牌对于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的提醒策略存在差异。有些品牌会在驾驶员长时间不控制方向盘时发出警示音,而有些品牌则会在驾驶员大幅转向时提醒。此外,一些销售人员为了推销产品,可能会夸大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的效果,而忽略了对安全性的提醒。
针对这一现象,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虽然智能辅助驾驶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还远远没有达到无需驾驶员参与即可驾驶的技术水平。他呼吁企业应当注意不同智能驾驶级别的界限,监督自己品牌销售人员不要夸大宣传,而是应当多提示风险。
同时,崔东树也提醒广大驾驶员,在使用智能辅助驾驶功能时,一定要保持对路况的监控,确保人与车真正处于共驾状态。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行车安全,避免事故的发生。

试驾中,记者尝试长时间不控制方向盘,测试智能辅助驾驶的安全性。
在翔殷路合生汇商场一楼,记者还试驾了理想品牌“L7”型号小汽车,注意到门店门口的宣传板上明确提示:“智能驾驶功能仅为辅助驾驶功能,不能代替驾驶员的驾驶,请您在驾驶过程中随时做好接管车辆的准备”。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市面上甚至出现了一些帮助驾驶员逃避方向盘“离手检测”的生物识别技术的“神器”,如“握力夹”,将其夹在方向盘上,汽车会以为驾驶员的手握在方向盘上,从而真正实现“脱把”开车。这种产品的出现,无疑加剧了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的安全隐患。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