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商务部发布对进口牛肉进行保障措施立案调查的公告,旨在稳定国内肉牛产业预期,保护农民生计和产业安全。此举是用好WTO规则的表现,同时国内肉牛产业也需加强内功,实现高质量发展。

保障措施旨在缓解国内相关产业的临时困境,为产业提供调整的时间窗口。商务部近日公告,将对进口牛肉进行保障措施立案调查,此举有望稳定国内肉牛产业的预期,保障农民生计和产业安全。

保障措施是世界贸易组织认可的贸易救济手段之一,适用于进口产品激增并对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威胁的情况。此次调查是针对全部国家的进口牛肉,而非特定国家,体现了我国谨慎使用保障措施的立场。自加入WTO以来,我国仅对外国产品发起过两次保障措施调查,分别是针对进口钢铁和进口食糖。

近年来,牛肉进口量急剧增加,从2013年的不足30万吨增至2023年的274万吨,增幅超8倍,占国内产量的36.4%。进口牛肉的持续涌入导致国内牛肉和活牛价格大幅下滑,大部分养殖场户面临亏损。2024年11月,出栏一头肉牛平均亏损超过1600元,基础母牛产能也面临严重威胁。

牛肉过度进口已对国内肉牛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不仅影响经营主体盈利,更危及基础母牛群体。一旦基础母牛产能大幅下滑,恢复将需数年时间。此外,国际牛肉市场的价格波动和疫情等不确定性因素也对国内牛肉供给构成威胁。

国际经验表明,保持一定的国内产量和自给率对于稳定进口价格至关重要。因此,对进口牛肉进行保障措施立案调查是必要的,也是用好WTO规则赋予我国权利的表现。同时,国内肉牛产业也需加强内功,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国牛肉人均消费量持续增长,但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及日本、韩国等国。国产牛肉和进口牛肉在品质上各有特色,满足不同消费需求。未来,随着消费潜力的进一步释放,国内肉牛产业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为促进肉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需加强饲草料资源开发、优化产品结构、创新销售模式等。同时,淘汰落后产能、壮大优质产能也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持续优品种、强技术、节本增效等措施,肉牛产业将实现更好发展。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